-
-
这套读书方法,就像给大脑装上复印机,再也不会读过就忘
为什么别人读完一本书后,能讲出这么多有营养的干货,而自己就做不到呢?这可能也是很多人的苦恼:怎么才能有效提高阅读效率,把读过的书真正变成自己的?今天,就和大家分享来自知乎达人@Lachel的读书方法论。类似主题的文章不少,但他讲得系统又实在,或许正是你需要的。...
-
奥威尔:任何生命从内审视不过是一系列的失败
1984已经过去,万幸,我们并未相逢在在动物庄园。但是,是否就意味着思考的终结?也许,下一个1984正在某个黑暗的拐角静候…… 奥威尔,农舍中的奥威尔——这本来就是一个分裂而矛盾的人:早年是坚定的社会主义者,最终却以反对苏联的极权作品留名;曾经是最好的贵族中学...
-
为什么企业家多是孤独的前行者
真正的强者是拥抱孤独,独立思考,即使被人群围绕也能心无旁骛地全神贯注于自我内心的人,是长期被孤独围困依然找得到人生意义的人。他们在喧嚣的时代,与孤独共舞,在孤独中自我发现、自我实现。任正非:有足够定力的孤独者,才有可能成为中国商界的孤独英雄 任正非被称为是“沙...
-
在这个人人只关心挣多少钱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读书是为了什么?在这个“向钱看”的时代,读书似乎成了件不合时宜的事。每个人读书的目的却各不相同。有人为了求知明理,孜孜不倦;有人为了装点门面,附庸风雅;有人为了打发时间,图个乐呵。 今天,和大家分享心理学家武志红的读书史,他说自...
-
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
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图章初宗浙派,中年后治汉印。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他认为乐器中最难的其实是胡琴,看起来简单,只有两根弦,但是变化很多,两手都要有功夫。他拉的是老派胡琴,...
-
秦晖:中国人真的“忠”、“孝”吗?
中国人真的“忠”、“孝”吗?一百年以前,中国发生了新文化运动,其中一个代表人物就是陈独秀,他推崇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因此就受到当时一批比较保守的人的抨击,说他搞“讨父仇孝”,就是声讨父亲、仇视孝道,甚至说他鼓吹“万恶孝为首,百善淫为先”,而古代中国有一句话,叫...
-
民初十年:错失的“白银时代”(上)
100年前的1916年,放在中国大历史的视角下来看,我认为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我们所熟知的近现代史叙事,基本上以辛亥革命、民国肇始(1911~1912年)为分界点,自此中国由传统社会演进为现代社会,由君主帝制转变为共和民国,之后再逆转到“党国”。1916年,只...
-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还是形成不了主见?
读书多的人,一定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吗?书读得多,最多只能推论出知识丰富,还谈不上学问。学问的关键,除了“学”,更在于“问”。如果读了书,却没有发问的冲动,即使字句过目不忘,也不过和一块硬盘的功能差不多。有了问题意识,才能将知识形成观点主见、升华为思想,也是读书...
-
耻于言利是一种坏传统
我谈这个话题,源于两个事由。一是历史作家、学者张宏杰与出版商果麦文化公司及路金波、吴怀尧的争执。因双方都是名角,这场说起来原也寻常不过的出版风波,遂成惊天新闻,举国瞩目。就我所见,批判的声音,集中于出版商,却也有些冷箭,射向作者。譬如有人认为,作者应该把满腔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