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货业 “二房东”模式走到尽头?

鹰巢VOL2 2015-01-18 2458 0

2014年上半年,百货企业关店数量达15家,创下历史之最。7月份百盛商场北京东四环店关门,王府井百货广东湛江店停业,8月底华堂商场北京北苑店闭门谢客。“跟我们有合作的百货店,基本上都出现了同店销售下滑的情况,幅度在20%左右。”一位服装供应商李先生告诉记者。


受经济环境影响,目前一些品牌商进入战略性收缩阶段,关闭了一些经营不善的门店,这直接导致了百货店招商困难,租金难以回笼的情况。众所周知,租金收入是百货店的主要收入来源。而另一方面,百货企业要面对人力、房租等成本上涨的压力。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出台更是让百货业“雪上加霜”。


百货业的传统运营模式是这样的:在核心商圈选择一处物业整体租赁,重新装修之后再按照珠宝、化妆品、男装、女装、箱包、数码家电、体育休闲等品类进行区域划分,吸引相关品牌商进场驻店,按照租金或者销售扣点的形式收取费用。


这种“二房东模式”弊端在于:所有商品都是品牌商或者代理商的,商场对此没有控制权,缺乏相应的管理和控制能力。在同一商圈,定位相似、品牌重合度较高、布局雷同的几个商场扎堆的情况十分常见。如日本和桥机构设计总监内田徹所言,中国大多数百货店“把招牌摘掉之后里边看不出区别”。而同一品牌的代理商自然不会只选择一家商场合作,而是与商圈内多家商场合作,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同质化竞争的局面。尽管在餐饮品类和体验项目上,商城尽力保持差异化,但在百货、服装品类,同一商圈的百货店品牌重合度几乎会达到65%以上。同质化竞争分流了消费者的购物需求,在市场繁荣时,这一现象可以被掩盖或者被忽视,而一旦行业不景气,这个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副秘书长范艳茹认为,从2003年“非典”以来,中国百货业经历了近十年的黄金发展期,如今受到经济环境和行业竞争的影响,百货业正面临转型压力。


业界共同认可的两大转型之路,其一是百货购物中心化,即重新规划、重新设计,在原有的品类上增加餐饮、娱乐等体验型项目;其二是回归“买手”模式,加强百货自营品类的比例,通过差异化获得市场认可。


这两种转型路径各有试水者。以百盛为例,其位于北京复兴门的百货店就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餐饮的比例。不过,目前大部分百货店受到店面设计、招商运营乃至物业结构等种种因素限制,无法彻底转换成为当下比较流行的商业综合体。


第二种转型思路是对旧有模式的颠覆性改变,风险极大。因为自营模式需要买断商品经营,这对百货店的资金实力、商品管理能力以及库存管理有着较高要求。


对于多数百货企业而言,现阶段似乎并不想“轻举妄动”,频频关店意味着百货业已经由之前的战略扩张转为战略防御。“很多企业都在盘算,能活下来挺过这个阶段就不错了,谁也不会贸然调整。”一位百货业高管表示。

(赵向阳)

我也说一句

已经有条评论

全部评论

    上一篇:借道联想,摩托罗拉回归中国

    下一篇:多地2015年增长目标低调打折

    QQ空间 新浪微博 豆瓣网 微信

    请先来登录吧

    没有经营者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请先来注册吧

    已有经营者账号?立即登录

      报名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

      加入班级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