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师徒开撕,从经济学角度怎么看?

2016-09-13 1870 0

2016年9月初,德云社郭德纲师徒翻脸的事占据了各个头条,各路评论家评论说理之外,抛开个人恩怨,从社会博弈以及行为经济学角度,如何看?


首先,师徒关系即使没有一纸证明,其实是一种隐性契约。社会处处有博弈,有利益的地方,就难言绝对公平,如果有契约,那么成交双方就表示默认,在权力不对等的情况下,不公平也是常态。

       

郭德纲师徒开撕,从经济学角度怎么看?


典型比如很流行讨论的白领“996工作制”,也就是所谓早9点到晚9点、一周工作6天,且没有任何的补贴。每天12小时多吗?问了几位朋友,真不多。越来越多公司这样要求,除了理直气壮要求all in 的创业公司,即使大公司,也开始公开做出类似要求。

       

然而,“996”还不是最悲催。悲催的是“996”之内不仅身体被掏空,而且消耗在无聊琐事上;“996”之外还要应付各种宫心计,在朋友圈左右打卡。更悲催的是,你不喜欢“996”,门外有大把人挤破头要进来。

       

其次,存在即合理,从个人到公司甚至社会,都是如此。如果说郭德纲曹云金之间纷争,多少因为成名之后利益难以分配,也让人看到温情脉脉师徒关系之外,冷冰冰的金钱关系;而放在公司层面就是,经济越不好,公司折腾员工好像就越起劲。一句话,你不想被压榨,人还不给你压榨机会,压榨完,还觉得你占了便宜。

       

人人力争上游的社会,其实人人不快乐,尤其这是一个阶层固化的时代。现实情况是,大环境不好,小环境就更刻薄,人对人也就更小气(mean)。这就是人生,除了互相伤害一下,就是被首富的一亿小目标伤害。

       

小环境如此,其实不过大形势的缩写。以前有一位日本经济学家提出一个理论,人生分为三种,A 忙得没空,收入很高,B 忙而有闲,收入还行,C,又忙又穷。理论上,B种人生满足最高。然而,在现实中,不少人,都是过C种人生的生活,怀抱着A种人生的梦想。

       

师徒之间的事,闹到公共场所,这在演艺圈不算罕见,毕竟艺人多了点曝光度,虽然两边都不算好看,也不算多吃亏。对于企业界或者学术界,甚至普通员工离职,其实很少看到公开吐槽,除了没人关心,更主要原因是公开撕不划算,失了体面还没啥好处,大家想都是青山绿水回头要么不见,要么回头暗暗再报一箭之仇。

      

话说回来,值得追问的是,如果明明知道不划算,为什么身边还是很多人公开撕闹?这同样是因为人性,如果说忍受不公平是人性,那么憎恨不公平同样是人性。如果觉得太恶心人,太不公平的情况,即使沉默之下双方都有好处,但对方的好处多于自己(或者不能接受对方还能享受好处),这种情况下虽然也明白公开摊牌对大家都没好处,但还是豁出去撕闹,实在是一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焦土策略。

       

对此,行为经济学已经有不少实验验证,甚至不少诺贝尔经济学得主参与不少实验,最典型就是一个叫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的实验。

       

一般这类游戏包括两类人,其一为提议者( proposer,为了方便叫路人甲),其二为应答者(responder,为了方便叫路人乙),两人来分配一笔钱,提议者决定份额方案,应答者可以拒绝或者接受。这笔钱往往是一百美元(也可能是10美元),路人甲可以分给陌生人路人乙任意数额,如果路人乙接受,两人就按照你的方案分批这笔金钱,如果对方不同意,那么你们俩就什么都没有。

       

在实验之前,先预测下结果?按照古典经济学理性人的判断,因为路人乙是偶然意外得到这笔金钱,所以理论上无论路人甲提出多少报价都应该接受,都好于什么都没有,那么从提议者即路人甲的利益来看,分配给路人乙报价应该无限趋近于0才对,比如给一块钱。

       

从纳什均衡来看,人们的博弈策略应该依赖于对方的策略,即使得同一时间内每个参与人的策略,就是针对其他参与人策略的最优反应,那么应答者而言,接受更低的价格也改善了自身状况,好过两手空空。

       

然而,事实如何?从实验的结果来看,更常见分配是给予对方接近一半的数量,比如30美元或40美元这样的量,对半的情况也很常见。在康奈尔大学进行的类似研究中,经济学家泰勒将开始金额设为10美元,重点观察应答者的反应。从路人乙情况来看,如果报价离对半平分太远,乙情愿损失也不要这笔钱。最常见的分配方案是每人5美元之外,他们也发现应答者倾向于接受3美元而拒绝2美元。在多次试验之后,他们发现平均成交在4.5美元左右,拒绝数额在2.3美元。

      

如果更进一步,将整个游戏规则修改一下,即应答者没有否定权,会是如何?这也叫独裁者游戏,这意味着,提议者可以有无尽的权力去压榨,而对方甚至连不接受的权力也没有。

       

结果如何?实验结果当然是提议者的收入拿到更多,这不意外,但更令人意外的是,几乎不给应答者的情况也很少。看来即使是“独裁者”,无论出于利他天性还是长期考虑或者身后名声,也不会做到赶尽杀绝。对照历史,类似的情景似乎的确也是如此。

       

类似实验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大家就发现结果和之前的理性人假设不太一样,人们表达出相当的公平偏好,或者说不公平厌恶。甚至类似的实验也延展在黑猩猩身上,比如让两个临近的黑猩猩笼子中间放上桌子,上有香蕉,两个黑猩猩都可以吃到,但是也可以分别拉绳让桌子打翻,双方都吃不到。

       

实验发现,当有的黑猩猩将桌子移开,让另外一只黑猩猩够不到香蕉时候,吃不到香蕉黑猩猩情愿打翻桌子,让大家都吃不到。类似实验说明,即使黑猩猩没有表现出类似人类的公正敏感,但是如果对方太不公平,黑猩猩也会掀桌而起。哇,这一系列游戏说明,人们比想象中大方,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在乎金钱,却比想象中对于公平更敏感。

       

奇怪吗?然而这就是人性。如果忽略这点,那么也忽略了整个世界。更何况,在真实世界,博弈是重复出现的,你可能是应答者,也可能是提议者,你可能是师傅,也可能是徒弟,你可能是独裁者,也可能下次只是一个臣民。


(文/徐瑾 中国经营网)

我也说一句

已经有条评论

全部评论

    上一篇:马光远:关于中国经济,你应该知道的十个真相

    下一篇:王健林:旅游是最好的投资

    QQ空间 新浪微博 豆瓣网 微信

    请先来登录吧

    没有经营者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请先来注册吧

    已有经营者账号?立即登录

      报名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

      加入班级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