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爱好的缺失,往往伴随着低水平的认知

CBC2018年期刊VOL2 2018-01-07 2076 0
一个对生活缺少热情的人,他们从一开始就摒弃了一切可能。

兴趣爱好的缺失,往往伴随着低水平的认知

 

到了我这个年龄,相亲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早几年我还挺排斥,心中总有种被明码标价的不适感,但渐渐的,也就看成了认识陌生人的一种方式。

 

正式认识前,介绍人总会问到同一个问题——你有什么要求?

 

我总结了一下我说过的条件,基本离不开“不抽烟,不打牌,有个健康的兴趣爱好”这三点。

 

介绍人通常很为难,说这样的人很难找。有时候,我会没原则地去掉“不抽烟”这一条,但他们总会软硬兼施地让我去掉“有个健康的兴趣爱好”这一条。

 

他们觉得,这个是最没意义的。甚至有人明确告诉我,如果一个男人不抽烟,不打牌,有房又有车,我就该巴巴儿地跑过去,缠住他再也不放手。

 

我自认还没掌握这门技术,只能哀叹自身资本积累太少,再固执地坚持自己的原则。

 

一个健康的兴趣爱好究竟有多重要,走在大街上,看看那些低头玩手机的人就不难发现。

 

越是内心空虚的人,越容易拿着手机不放,哪怕是东瞅瞅西看看,也能“杀死”那些过分漫长的时间。

 

记得有次在课上,老师提供了很多节省时间的办法,让我们尽可能多阅读,多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实现多维竞争。

 

结果一个同学说,他什么兴趣爱好都没有,所以他不知道被节约下来的时间该用来做什么。与其节约时间,不如拿手机“杀时间”。所以,他对老师形容的时间不够用的情况,完全不理解。

 

老师听完感慨万分,因为这样说的人不止一个。

 

我们都知道复利效应,但那些杀时间的人,往往会产生“负利效应”。

 

他们把一个已经成为负数的习惯,坚持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这个负数越来越大,直到身边的人都上了一个层次,他们还在原地踏步,或者早已退了一个层次。

 

兴趣爱好的缺失,不仅让他们想尽办法杀时间,更是让他们手机成瘾。

 

因为手机的存在,恰好能填补内心的一部分空虚,也因为手机的存在,这个匮乏的坑洞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难以填补。

 

吴淡如说,30岁以后,她每年都会学一个新的特长。

 

吴淡如一直是很高产的作家,想必她不断学习的习惯,也为她带来了不少人脉和灵感。

 

她自己都觉得,每当她开始投入一个新的领域时,探索和求知的本能就被打开了。新的领域让她发现了生活的美,也让她变得更加热爱生活。

 

而拿着手机杀时间的人呢,他们越来越空虚,也越来越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很多人都知道自律的好处,但他们就是做不到。究其原因,无非是缺少一个健康的兴趣爱好。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的人,也就只能拿着手机打发时间。

 

童年时期,也是每个人探索欲最旺盛的时候。很多年轻时颇有成就的人,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再晚一点,到了中学、大学,也培养出自己的爱好了。

 

这些兴趣带来的,不只是精力有处投放,更重要的是能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感。并且,健康的兴趣爱好,还能成为负面情绪的缓冲地带,使人走向平静。

 

朋友阿K在圈子里很受欢迎,大家对他的评价通常是有趣。

 

不论是热衷烘焙的,还是热衷旅行和运动的,都和阿K聊得很投机。而他私底下又是个写诗狂人,还顺带学了点心理学,这就使得他的社交圈更广了。

 

阿K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学习力。在大家交流的过程中,如果他发现有什么是他不知道的,他都会着意去了解。

 

阿K说,没有任何兴趣爱好的人,往往也是对生活缺少热情的人。

 

因为爱好这个东西,通常需要你对不同事物的了解足够多,你才能确信自己是不是喜欢,愿不愿意坚持。

 

而一个对生活缺少热情的人,他们从一开始就摒弃了一切可能,只会按部就班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所谓有趣,实际上就是一种愿意把自己打开,愿意让自己和世界融合的状态。

 

和有趣的人聊天,你能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情,也能学习到,他通过不断的自我探索和努力,得到的那些人生智慧。

 

而一个无趣的人,往往是自我封闭的。

 

他们常常用“不知道说什么”来隔绝自己和世界的链接。实在要聊些什么,他们就会人云亦云。长此以往,在认知水平上,又怎么能够提升?

 

好习惯的培养,看起来很难,其实很简单,只要先找一个合适的爱好就行。

 

当这些爱好开始占据你的一部分时间,并让你逐步收回自己的注意力时,你就能轻松做到不把时间浪费在不值得的事情上,从而养成自律的习惯。

 

一个相亲一年多的妞说,她相亲时,最怕碰到的就是聊天时无话可说,没事儿又信息轰炸的类型。

 

因为这个妞有自己的工作室,所以时间安排得很满。

 

她觉得刚认识的时候,一周联系两三次就可以了,集中在某个时间段,在大家都觉得放松的时候聊一聊彼此感兴趣的话题,既能加深了解,又能增进感情。

 

如果对方兴趣爱好比较多,这样的建议,对方往往是能接受的。因为不联系她,对方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可如果对方工作之余就是看新闻,刷朋友圈,那就可怕了。

 

因为他吃饭就会问你“吃了没有”,他出门就会问你“冷不冷”,他无聊就会问你“在干吗”。

 

偶尔一次还好,但一个人如果每天都给你发这些信息,实在是疲劳轰炸。

 

还是阿K总结得好,他说这种人就是在冬天给你送冷气,夏天给你送棉被的类型。

 

因为他们一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在他们眼里,别人可能都和他们一样,喜欢这种没事儿就发几条信息打发时间的生活方式。

 

他们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浏览信息中度过,浏览的目的就是为了“杀时间”。

 

他们的一天和一年,没有太大的区别,甚或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他们也许不会知道,聪明人都在想办法让自己变成“注意力商人”,以便收割这些廉价的注意力。

 

就像越来越多的游戏,开始请心理学家参与研发一样。他们先了解人性的弱点,再利用这些弱点来设计和制作游戏。

 

朋友圈的提示小红点,社交网络里随机弹出的娱乐新闻,大家都在玩,以至于自己不想错过的各种游戏,都在收割注意力。

 

一个没有兴趣爱好,闲暇时总要想尽办法消磨时间的人,就像实验室里的小白鼠一样,在各种随机奖励的刺激下,不断地推动拉杆,以期获得奖赏。

 

最可怕的是,他们还误以为,这一切都是自己想做的。

 

真正高水平的人,都拥有一个或者多个爱好,他们总能从这些爱好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当精神世界不再匮乏时,随机奖励机制制造的虚假满足感,就无法控制他们。而当一个人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时,他才有能力去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文章来源:富书公众号)

我也说一句

已经有条评论

全部评论

    上一篇:工作努力,常加班,为什么得不到领导肯定

    下一篇:腾讯获得第三方基金销售牌照 进一步布局互联网金融

    QQ空间 新浪微博 豆瓣网 微信

    请先来登录吧

    没有经营者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请先来注册吧

    已有经营者账号?立即登录

      报名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

      加入班级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