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再无“公参民”!掐尖招生、高收费等“伴生病”该治!

2021-09-12 1184 0


文:刘青青  石丹

ID:CBJTHINKTANK


曾经极为吸金的“公参民”模式将彻底告别义务教育阶段。


近日,教育部会同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2021年8月底,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负责人就《通知》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该负责人指出,近年来,部分公办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缓解了部分地方教育资源供需矛盾,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随着社会对教育公平价值的要求和教育法规制度体系的完善,“公参民”学校的问题不断显现,加重了人民群众的教育负担,影响了教育生态,社会反映强烈。中央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要求以确保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公平性和人民性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以理顺体制机制为切入点,推动公办学校回归公办,社会力量举办民办,以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再无“公参民”!掐尖招生、高收费等“伴生病”该治!


此后,公办学校参与建立的民办学校只能转为公办、彻底转为民办或者停止办学,教育再无“公参民”。


“公参民”大退潮


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的《通知》掀起了“公参民”教育行业的大退潮。


义务教育再无“公参民”!掐尖招生、高收费等“伴生病”该治!


“公参民”学校主要包括以下三类:公办学校单独举办的义务教育学校;公办学校与地方政府及相关机构(含具有财政经常性经费关系的其他单位、政府国有投资平台、政府发起设立的基金会、国有企业等,下同)合作举办的义务教育学校;公办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个人合作举办(含公办学校以品牌、管理等无形资产参与办学)的义务教育学校。


而针对上述不同类型的“公参民”学校,设定了不同路径进行全面规范分类指导。整体而言,公转民学校的未来有三种:转为公办学校、转为与原先公办学校完全“脱钩”的民办学校、终止办学。


具体而言,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负责人公开表示,“公参民”学校具有以下四种情形的可以转为公办学校:


一是公办学校单独举办或者公办学校与其他公有主体合作举办的“公参民”学校,应转为公办学校。


二是公办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个人合作举办的“公参民”学校,经协商一致且条件成熟的,可以转为公办学校。


三是既有居住社区配套建设的“公参民”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转为公办学校,也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学位、继续办学。


四是公办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个人合作举办的“公参民”学校,不符合“六独立”(据教育部官网:六独立,即独立法人资格、校园校舍及设备、专任教师队伍、财会核算、招生、毕业证发放))要求且难以整改到位的,可视情况转为公办学校或终止办学。


而针对“公参民”学校继续办民办学校的要求,由公办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个人合作举办的“公参民”学校,办学条件符合“六独立”要求的,可继续办民办学校;办学条件不符合“六独立”要求,但限期可整改到位的,也可继续办民办学校。


《通知》强调,不得再审批设立新的“公参民”学校。公办学校也不得以举办者变更、集团办学、品牌输出等方式变相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


这意味着,“公参民”教育行业将迎来大退潮,“公参民”学校将成为历史。


扭曲的贴牌模式


据《通知》介绍,近年来,公办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即“公参民”学校),积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地方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


据了解,很多“公参民”学校也被称为“挂牌”学校,因为在很多人眼里,这样的学校与知名公办学校之间最明显的联系就是校门口的那块名校牌匾,属于“冠名贴牌”。实际上“公参民”学校还拥有不同程度的公办学校的扶持。


比如有的“公参民”学校的中层领导都主要来自于公办学校,这就带来了不错的管理模式;比如“公参民”学校的干部可能都是直接从公办学校“借用”来的,商定好几年的服务期限再“送还”;比如有的有编制的教师也会被“转移”到“公参民”学校,这也直接改变了“公参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质量,有的甚至连校长都是从公办学校调过来的……


不过,在业内人士眼里,对于“公参民”学校来说,名校品牌的光环只能用一年,顶多延续到第二年,接下来学校的发展还得看自己的经营、看升学率和口碑。到那个时候,不同的学校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


《商学院》记者了解到,“公参民”的典型办学模式是“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公办学校品牌”,这被称为是多方得利的合作:地产商借助名校品牌进行营销,家长通过购买带有该校学位的商品房即可获得入学指标,公办校则通过与地产商合办民办学校来解决公办学校的经费不足,政府也可以用低投入来解决区域教育资源的供给问题……


一位贵州省“公参民”学校的老师蕊蕊(化名)表示,“公参民”模式也有私人教育集团或者其他国企与公办学校合作的,但主要还是房地产开发商参与得比较多。


“对于开发商来说,参与办学就能够‘创造’学区房,也能够更好地拉升价格、出售房产。”蕊蕊指出,一般来说,开发商与学校合作能够得到学区名额,购买该学区房的业主能够因此直接送小孩入学。


“但是很多时候房地产开发商只是广告打得响亮。”蕊蕊告诉《商学院》记者,比如有的开发商参与的“公参民”学校,表面上不仅可以令业主的孩子顺利入学,而且这样入学的孩子还会进入特殊的班级——“业主班”,一个学期只收1000多元。但实际上“业主班”只能拥有最差的配置,如果业主的孩子要读好一点的班级,还需要考试,考上了之后还要交更高的费用才能转班。


“不被需要”的公参民


根据教育部2021年8月发布的《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8.67万所,比上年减少4820所,占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总数的34.76%。与此同时,民办学校的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均有所下降。


义务教育再无“公参民”!掐尖招生、高收费等“伴生病”该治!

图源:教育部官网 《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公参民”办学模式也诱发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比如教师资源流失,尤其是农村教师资源流失;比如部分民办学校跨区提前招生、掐尖招生;比如部分民办学校高收费、高价学位房现象;比如部分民办学校唯分数论现象等。


北京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马学雷指出,“改制校” “名校办民校” “公参民”和“独立学院”等办学形式都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当年教育财政经费不足、各级各类教育供给不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产生矛盾,必须动员社会力量扩大教育规模的产物,规模为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他认为,经过将近三十年的发展,现在中国学前教育普及水平达到了85.2%,义务教育巩固水平达到95.2%,高中阶段普及水平达到91.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4%。总的来说,教育发展的规模增长阶段已经接近尾声,要进入公平优质发展阶段,解决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对于公平和优质教育的需求。


随着社会矛盾的变化,“公参民”学校的公平性为社会所日益诟病,“名校办民校”高收费和掐尖招生,部分学校甚至连政策法律规定的“相分离的校园、基本教育教学设施和独立的专任教师队伍,实行独立的财务会计制度,独立招生”都做不到。


“也有批评的声音认为,国有资产或资金举办或参与举办民办学校,全民的资产进入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尤其是义务教育领域,还要高收费,服务特殊人群,和社会资本没有任何差别,形成了公共优质教育资源的特殊和高价使用,损害了教育资源的公平性。”马学雷表示。


“可以说,新时代下,有损教育公平和破坏基本公共服务规则的资源是不被需要的。”马学雷总结道。


阵痛未停,前路不止


在蕊蕊看来,近期的“公参民”政策只是将公办学校和民学校完全分开,而民办转公办的风声则更加令人紧张。如今两者叠加,免不了要在“公参民”的岔路上多思量一番。


“公办学校有补贴,但是私立学校没有,所以私立学校收费肯定会更贵。对于教师群体来说,如果学校由民办转为公办,工资也必然会下降,但是如果只是取消‘公参民’,就相当于只是拿掉一块牌子而已,对我们没有什么太大影响。”蕊蕊表示。


蕊蕊就职的“公参民”学校是依托当地最有名的公办学校而办起来的,但是名校名气是有保质期的,更何况如今蕊蕊就职的“公参民”学校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也成为了当地数一数二的私立学校。


无论所依托的名校等先决条件如何,“公参民”学校发展的好与不好,过几年自然会“分层”。此时即便与公办学校完全作分离,一方面名校留下的管理模式等隐形优势也可以继续保持,另一方面家长们也基本能了解学校的水准。


“所以除非是那些停止办学的学校,学生不可能没有学上,家长们的反应也不是非常大。目前来看,也不会有因为‘公参民’转变而去给孩子转学,以寻求更好教育资源的情况。”蕊蕊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蕊蕊看来,“公参民”学校转公办比完全转民办更困难。毕竟,在政策要求之外,当地教育部能够承受更多的“公参民”学校转公办学校吗?这么多的教师编制缺口能够解决吗?尤其是公办学校长期以来的经费不足痛点能够解决吗?


比如“公参民”政策提到的“‘公参民’学校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学位、继续办学”。蕊蕊就职当地就有一所“公参民”学校实行了,“这所学校从小学到初中一共有九个年级,但是政府只购买了其中一、二、三年级的服务,能够看到政策实施也不太成熟。”


反而是民办学校,如果能够达到“六独立”,许多发展较好的“公参民”学校能够继续用高费用换高质量服务,教师的待遇不会变,可能还会升。


总之,在两年的过渡期内避免不了“阵痛”。马学雷指出,当前“公参民”学校平稳过渡可能存在几大难点。


一是要破除既得利益集团的障碍。因为“公参民”模式都是有既得利益的,公办学校利用民办学校的“壳子”掐尖、高收费,无论是优质学苗还是费用都是既得利益。而破除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应该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二是在校学生的利益保障。因为原来的“公参民”学校,既有公办学校的品牌,甚至有资源管理的优势,又有民办学校运营管理灵活的优势,很多学校都办得不错,家长也为此支付了高昂的学费。


“现在学生还在学习,‘公参民’学校却要转成公办或者纯民办了,那么学校原来的那个名牌是不是也能用?教学质量还能不能够保障?这个是关系到学生和家长的权益。”马学雷表示。


三是干部教师的权益能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因为原来是一套体制,两头便宜都占,所以相关的收益、教师编制等可能都要有所变动。


“如果是转公办,有公办编制的教师就能转为公办教师,但较高的薪酬肯定就没有了;如果是转为民办,有些老师要么因为公办编制而回到公办学校,要么放弃公办编制,这也是一个难题。”马学雷解释道。


四是“公参民”学校占有的公办资源的程度不同。比如有的“公参民”学校占用了公办学校的校舍、土地、师资和管理等。如果学校转为公办,原本占用的公办资源全都没有问题,只需要保证教育质量、保证教师待遇。但是要转为民办,那么占用的土地、校舍、师资、管理等都得要“另起炉灶”,想实现“六独立”,这个难度也是很大的。


如今,“公参民”学校退出历史舞台已是大势所趋,而在当前教育行业也显现出新的趋势。


马学雷指出,目前教育行业的一大趋势是义务教育要均衡发展,城乡一体化;另外一个大趋势则在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


例如近期轰轰烈烈的“双减”政策,其目的也在于义务教育均衡。如果说义务教育不均衡,培训需求依旧在,此时硬把培训的需求给铲掉,只能导致培训从规模化转为零散化,从正规化转为游击化,从公司化转为个人化,然后就是烽烟遍起、四处游击,治标不治本。


“总之,社会矛盾的变化导致了教育政策法律思想的变化。教育行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对于公平优质教育的需求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要满足人民公平和优质教育的需求。”马学雷表示。


我也说一句

已经有条评论

全部评论

    上一篇:复牌之后,我们应该看好康佳吗?

    下一篇:突发!潘石屹236亿港元“买卖”告吹!黑石撤退,SOHO中国凉凉,“跑路传闻”背后或早有风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豆瓣网 微信

    请先来登录吧

    没有经营者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请先来注册吧

    已有经营者账号?立即登录

      报名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

      加入班级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