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企业界共话“十五五”:绘就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2025-11-04 98 0

专家学者、企业界共话“十五五”:绘就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建议》突出了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强调融合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了“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相结合的全新概括。


文|朱耘 王雅迪 石丹

ID | BMR2004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以下简称“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为我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描绘了清晰的蓝图。辽宁大学校长、联合国国际经济学会(IEA)会士余淼杰向《商学院》记者说,《建议》突出了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强调融合创新,并在需求与供给、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方面进行了辩证统一的阐述。


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指出,会议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明确了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大框架下,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建议》的部署呈现出制度突破与技术赋能的双重特征。


联想集团和魔法原子等企业也结合自身发展,对《建议》中提及的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和扩大内需等核心方向进行了积极响应和深入解读。


01

实体为基,融合创新


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对此,余淼杰告诉记者,《建议》延续了对实体经济一以贯之的强调,将其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在此基础上,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更为明确和前瞻性的部署,核心在于推动产业实现“三化”升级,即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


其中,“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提法是持续性的战略方向。而“绿色化”和“融合化”的并重强调,则构成了本次《建议》的显著新意。特别是“融合化”方向,凸显了跨领域、跨产业的深度整合,是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关键。


针对实体经济,全会提出了“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五个抓手,其中制造强国是根基,目标是提升产品质量,具体通过“天上”(航天)、“地上”(交通)和“看不见”的网络服务实体经济,由此构成了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立体化框架。


同时,《建议》一以贯之地强调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双轮驱动战略,明确了以人工智能(AI)、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IT)、高端装备和量子技术等为重点的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要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卡点堵点。


在余淼杰看来,《建议》明确了坚持把惠民生和促消费作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根本点,强调了市场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增进民生福祉。同时,《建议》创造性地提出了“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相结合的全新概括。这一提法是对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投资于人”概念的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


举例来说,假如当前政府有5亿元公共资金用于投资,这笔资金可以用于1公里的地铁建设,也可以用于人才培养。在当前阶段,投资地铁相对而言是“锦上添花”,而培养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此时的边际效应更大,促进经济发展的效应更大。


最后,余淼杰表示,《建议》对需求与供给的关系进行了清晰的辩证统一阐述,即用新需求引领新供给,同时用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他认为,这一论断超越了传统西方经济学中“需求创造供给”(凯恩斯主义)或“供给创造需求”(萨伊定律)的单一视角,明确了我国经济发展中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协同互动关系。他表明,未来的经济发展将是一个良性循环:通过挖掘和创造新的需求(如绿色消费、数字服务),来激发和引导产业升级(新供给)。


02

质效为先,数字化精准赋能


陈端告诉记者,对全会公报精神的解读,要剖析政策递进和演变的内在逻辑,把握其中的“变”与“不变”,会议重提“经济建设为中心”,释放出的信号非常明晰,明确了“统筹发展和安全”大框架下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始终是我党执政的初心和使命。但在实现路径上,这次一些提法的力度显然比“十四五”要大,体现出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强烈信号。


在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建议》部署形成了“四维框架”:


一是“固本升级”,即推动化工、机械等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改造; 


二是“创新育新”,培育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集群; 


三是“扩容提质”,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四是“强基增效”,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陈端认为,《建议》创新性的提法在于强调“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区别于“十四五”时期“基本稳定”的表述,强调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产业结构的动态优化。此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核心部署聚焦于破除“三重壁垒”,统一基础制度规则、清理阻碍要素流动的政策、整治“内卷式”竞争,特别是明确提出“建设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将数据要素纳入统一大市场的核心框架。


另外,陈端推测,数字化精准赋能是大方向。例如通过全国统一的社保数据平台实现待遇精准测算,借助AI技术优化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等,这与数字经济普惠化提质增效的本质特征一脉相承。


陈端告诉记者,尽管四中全会公报未直接公布具体的GDP增长目标,但为了实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远景目标,“十五五”期间可能需保持5%左右的年均增速。而支撑这一目标的新动能主要体现为技术创新驱动,核心是以“人工智能+”行动推动算力、算法向产业端渗透。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形成“双轮牵引”,其中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预计在未来十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十五五”期间重要突破点主要集中在 “硬科技+软生态” 两大领域——硬件聚焦芯片、工业母机等“卡脖子”环节,软件强化工业操作系统、AI大模型的生态适配。核心发力点体现在技术端加强基础研究,产业端推动“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制度端完善“耐心资本”培育机制。


在陈端看来,相较于“十四五”,“十五五”规划的奋力方向突出三个深化:


深化科技自立自强:从“补短板”转向“抢占制高点”,将量子科技、核聚变能等纳入前瞻布局,建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机制;


深化制度型开放:将开放部署前置,通过沪深港通扩容、人民币计价产品创新吸引全球长期资本;


深化区域协同:强化京津冀、长三角等三大动力源的软协同机制,避免产业同质化竞争。


而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五方面内涵,“十五五”提出针对性新要求: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通过“人工智能+”行动提升劳动生产率,对冲人口结构变化影响;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借助数字普惠金融、数据要素收益分配改革缩小差距;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将AI伦理纳入治理框架,避免技术异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数字技术推动绿色制造,降低单位GDP能耗;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通过“制度型开放”实现技术标准互认,构建产业链开放生态。


“新一阶段高质量发展从速度优先到质效优先,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替代规模扩张;从单兵突进到均衡协调,通过统一数据市场、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缩小城乡、区域数字鸿沟;从发展优先到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当前地缘政治大环境下的抗风险能力。”陈端表示。


03

AI向实,推动人本智能


宏观规划中将“人工智能+”行动作为抢占科技制高点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要求企业必须将技术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作为行业领先的科技企业,联想集团高度认同并积极践行“十五五”规划中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实体经济发展方向。联想集团通过推广其“AI向实”战略,助力中国制造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并以创新产品促进消费增长。


联想集团相关负责人向《商学院》记者表示,实体经济是中国发展优势所在,“AI向实”是中国制造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一次珍贵历史机遇。联想集团不仅应该高度重视大模型技术的创新迭代,也应该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千行百业的落地应用。通过加快推动“AI向实”,让人工智能技术为中国实体经济的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深度赋能。


面对本轮人工智能技术浪潮,联想集团在业内率先提出了以“混合式人工智能”技术路径推动AI普惠的愿景。联想集团认为,数据和知识是企业智能化的核心驱动力。企业智能化转型的核心在于基于企业自身积累的数据和知识,在混合基础设施的算力支持下,通过多模型算法释放数据价值,从而优化企业内部流程,支持企业运营决策,提升管理效率,提高生产力。


据记者了解,凭借智能化转型,联想集团的供应链订单交付时间较转型前缩短了28%,准确度提升了25%,制造和物流成本降低了20%,推动产需进一步趋于平衡。


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创新突破,AI应用普及大大提速,催生了智能终端等创新产品、创新应用和服务。联想集团方面判断,本轮由混合式个人智能驱动下的智能终端变革,不是一次简单的软硬件升级,而是继多媒体电脑、互联网电脑、智能手机等之后的又一次终端的代际升级。未来的智能终端将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设备,而是被统合在属于用户个人的超级智能体之下,形成以“人”为中心的智能体协作网络。


未来的AI将是个性化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本智能”。这不仅将改变个人对智能终端的使用需求和使用模式,以新供给刺激消费,带动消费增长;还将重构智能终端产业链,形成全新的产业生态,带来新的巨大的增长机遇。


04

创新育新,开拓新市场


四中全会提出,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这对于具身智能领域的创新企业魔法原子来说,是一个重大机遇。“我们必须从被动‘抓住机会’转向主动‘创造市场’,我们将重点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活场’,依托‘千景共创’计划,让广义机器人走进千行百业,打造标杆行业应用解决方案。”魔法原子作为具身智能行业的代表,高度关注“十五五”规划中对培育壮大未来产业的明确信号。魔法原子方面认为,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是大势所趋,也是企业责任。“首当其冲就是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技术瓶颈是大势所趋。”魔法原子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此,魔法原子计划通过三类举措开拓市场:一是加速服务场景创新,将机器人技术与工业、商业等场景深度结合,并延伸至养老陪护、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家庭高频需求,打造“有用、好用”的消费级产品;二是探索“硬件+订阅服务”新模式,通过个性化内容、持续软件升级提升用户黏性与复购率;三是开展体验式营销,通过线下演示、AI驱动交互降低消费者认知门槛。


在国际化方面,作为创业型企业,海外市场的开拓是魔法原子重要的战略锚点。然而,当前出海面临三大核心挑战:


一是地缘政治与合规风险突出:尤其是在数据跨境和技术标准方面,合规成本高企。


二是品牌认知与文化融合难度大:需要实现从“中国技术”向“可信赖的全球品牌”转型。


三是供应链韧性与国际化复合人才短缺:制约海外部署和服务响应能力。


因此,魔法原子期待政策层面能够构建权威的出海信息与风险预警平台,强化对高技术领域的合规指引,并推动中国技术标准国际互认,为具身智能等前沿科技的全球化铺平道路。


魔法原子预测,在下一个五年,人形机器人公司将突破实验室阶段,在工业制造、特种作业等领域形成规模化应用,成为推动实体经济智能化升级的关键增长动能。投资机遇将集中在核心零部件、AI大模型与机器人融合技术以及新兴场景解决方案提供商。为加速产业落地,建议政策设立人形机器人专项扶持计划,并支持创新企业跨越技术到市场的鸿沟。


来源 | 《商学院》杂志11月刊

我也说一句

已经有条评论

全部评论

    上一篇:星巴克中国股权出售方敲定,赢家为什么是博裕?

    下一篇:李萌:构建金融智能体的前提,是把每项业务的需求痛点了解透、理解深

    QQ空间 新浪微博 豆瓣网 微信

    请先来登录吧

    没有经营者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请先来注册吧

    已有经营者账号?立即登录

      报名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

      加入班级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