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未来:拥抱AI时代的“产城共生”新变局

2025-11-24 17 0

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未来:拥抱AI时代的“产城共生”新变局
未来的智慧城市,必将是一个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协同共创、共治共享的生命体。


文|张强  李怡安

ID | BMR2004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引擎和载体,正站在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十字路口。


据联合国人居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60%的人口将聚居在城市地区。城市消耗着60%-80%的能源,产生了75%的碳排放。面对气候变化、地缘冲突和社会不平等的多重挑战以及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全球城市正在探索绿色低碳、数字智能、包容共享的发展新路径,也迫切需要在新常态下建构产业升级、人口集聚与城镇发展之间的互动新格局。


面向未来,产业和城市不仅在物理空间上产生深刻互动,更将在社会、文化、生态和经济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度融合。


01

认知新变局:
AI时代“产城共生”的系统变革


人工智能正推动城市治理迈向更智能、高效的新阶段,其核心是从“人治”到“数治”,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见的转变。


国际实践和跟踪研究揭示,AI通过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预测建模等技术应用展现出创变城市生态的巨大潜力,正在彻底革新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发展模式。这些技术变革不仅为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赛道,也为绿色低碳、韧性城市、社会服务等城市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数据隐私、算法偏见、伦理影响以及贫困地区的包容性应用等挑战依然是亟待关注的重要课题。AI催生的人类发展新常态需要政策制定者、市场创新者和社会服务者之间的认知更新和协作迭代,需要从产业生产方式、城市治理模式和社会发展范式等角度系统检视在产业生产和城市治理层面的新变局。


比如,传统产业往往依赖于集中生产和传统制造工艺,而随着AI和自动化技术的普及,许多行业正面临生产模式的根本变革。与传统自动化工具仅适用于重复性、可预测任务不同,AI能够实时适应和响应变化,并动态调整决策。结合自动化技术,AI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能通过不断学习以适应不同工作需求,推动智能化生产模式的实现。随之而来的是,传统产业边界逐渐模糊,以数据为纽带、智能为驱动的产业集群成为主流。


AI带来了技术层面的大幅进步,但是其也对社会流动性和机会平等造成了冲击,进一步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劳动力市场的重构。据初步统计,AI的普及预计会创造1.7亿个新岗位,但它也可能导致低技能和入门级岗位的大量消失,导致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研究表明,AI有可能取代如市场研究分析师(53%)和销售代表(67%)等岗位的超过50%工作,而管理类岗位受到的冲击较小,仅能取代9%到21%的工作。


另外,人工智能正推动城市治理迈向更智能、高效的新阶段,其核心是从“人治”到“数治”,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见的转变。这一转变使城市管理从传统的人工干预向数据驱动的数智化管理转型,极大提升了城市在韧性建设和运行管理方面的能力。具体而言,从治理模式上看,将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的精准决策;从运作效能上看,通过智能基础设施以及自动感知与智能派单,实现城市问题处置的秒级响应与闭环管理;从感知和决策能力上看,利用大模型预测趋势、模拟方案效果,增强前瞻性;从公共服务上看,通过智能交互提供个性化、主动式的民生服务。


AI技术的应用使得城市能够通过实时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优化空间资源配置,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这些都使得新兴产业如智能制造、绿色产业和数字经济能够更加灵活地依托城市空间进行不断发展,并通过与城市功能区互动,推动经济和社会创新。这种灵活的产业空间模式不仅促进了绿色技术与低碳经济的发展,也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随着AI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产业与城市空间分割模式已逐渐暴露出局限性。产业园区与城市的边界日益模糊,传统规划无法满足新兴产业对灵活、多功能空间的需求。例如,一些高科技园区最初专注于研发和硬件制造,但面对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其空间布局无法支撑跨行业创新和协作。与此同时,虽然AI能够提升城市治理效率并改善智能化管理模式,但其能源消耗问题也日益严峻。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表明,随着AI、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普及,人工智能模型尤其是大语言模型(LLM)的训练,所需的计算资源极为庞大。预计到2030年到2035年,数据中心的电力使用量将占到全球电力使用量的20%,对全球电网造成巨大压力。除此之外,AI的大规模应用还将带来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大量电力消耗)、水资源过度消耗(先进冷却系统的高需求使用)、资源枯竭(大量开采稀土矿物制造零件)和环境退化(电子元件废弃物和硬件垃圾)等一系列挑战。因此,城市治理需向更灵活、复合的方向转型,以支持新兴产业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同时调整资源配置和管理模式,确保高效的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AI和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去中心化的设置、千人千面的服务可行性、全天候全时段的人工智能体等让现代化社会服务体系未来可期,甚至具身智能和脑机接口等创新发展,使得人类的生活可能超越自身的物理局限,甚至突破生存与认知的边界。


但这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风险,除了受到广泛热议的隐私保护问题,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存在黑箱效应和幻觉出现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分析决策的科学性和社会服务的精准性,甚至可能引发安全风险,并冲击人类决策地位的主体性。随着人类对AI决策的依赖,机器主导的未来冲击逐渐逼近,我们更需要确定的是:AI应当增强而非替代人类在城市环境中的洞察力和社会发展中的主体性。


AI为城市治理带来了从精准感知到科学决策的巨大潜力,其成功不仅有赖于高质量的数据基础和坚实可行的伦理与安全框架,更深度依赖于人机协同的治理智慧。未来的智慧城市,必将是一个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协同共创、共治共享的生命体。所以,我们追逐的不单单是算法效率和可量化指标,还应该尽力推动人机共生的双轮驱动和有机融合,促进民众在城市生活中的参与和治理,避免出现技术高效但缺乏人性化的未来风险。未来的方向并非“无人化”,而是人机协同,在这种新模式下,AI应作为强大的辅助工具,完成海量数据的处理和复杂计算;而人类管理者则应专注于价值判断、战略规划和情感沟通,共建人机协同、人机共生的美好未来。


02

重构新生态:
AI时代产城共生的合作维度


随着AI时代技术进步和社会变化,产业与城市的关系已经转变为全域共生,即产业和城市共同推动创新、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和生态环境的互动。


在AI时代,产城共生不仅是产业与城市的简单结合,更是技术、社会、环境和经济等多维度因素的深度融合。这一转变要求我们从多个层面重新思考产业和城市的关系,注重资源共享、综合效益、全域共生和多维共赢,从驱动要素、协同场域和效能测度等层面重构更加协同和可持续的共生生态。

在传统的产城融合模式中,城市和产业的资源通常是独立分配的,城市的不同区域(如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各自占用一定的资源。随着产城共生的推进,资源共享成为新的发展方向。资源共享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技术手段打破产业和城市之间的边界,推动资源在城市和产业之间的流动与协同。AI、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为这一理念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得城市和产业能够共享无形资源,如数据、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这不仅限于物理空间的共享,还包括虚拟资源的合作,如技术平台、数字基础设施等。通过实现资源共享,产业和城市能够更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减少浪费,提高整体效益。


传统的产城融合模式通常侧重于产业导向,即城市规划和发展主要根据产业的需求进行,城市为产业提供空间、基础设施和市场等支撑,而产业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然而,随着AI时代技术进步和社会变化,产业与城市的关系已经转变为全域共生,即产业和城市共同推动创新、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和生态环境的互动。全域共生的理念强调产业和城市在多个维度的深度融合,不仅仅是空间和资源的共享,还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等方面的协同发展。在全域共生模式下,产业与城市不再是简单的依赖关系,而是共同推动创新、共享资源、促进技术交流和优化生态环境的整体发展。全域共生的作用在于通过技术创新、资源共享和社会共生等手段,推动产业与城市的协同发展。


在传统的产城融合模式中,产业导向的商业价值通常是主流的衡量标准,城市和产业的发展主要通过推动经济增长来实现,城市作为产业的支撑体,注重通过产业提升生产力和市场份额。


然而,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AI时代的产城共生模式更加强调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有机融合,不仅关注经济增长,还将社会、环境和科技创新效益纳入考量,实现更具公平性和包容性的可持续发展。例如,通过AI技术在智能电网和智慧能源管理中的应用,优化了能源消耗,提升了能源使用效率,减少了资源浪费。在经济效益方面,AI精准调节电力需求,降低了企业和居民的能源成本。在社会效益方面,AI提供了更可靠的电力供应,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在环境效益方面,智能电网增加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减少了碳排放,推动低碳发展。通过这些措施,城市将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环境和科技创新效益的协同提升。


03

探寻新解法:
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城市发展路径


去中心化的数字技术实现了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融合,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可闭环的创新商业标准体系。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可持续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202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为此,我们需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合进“产城共生”的总体规划,大力推进两价融合的产业创新、人机共生的城市治理创新和包容性发展的社会学习文化,探寻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城市发展路径。


AI、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普及应用催生了人类商业文明的变革。这场变革不仅提升了数智化的效能,推动了传统产业绿色改造,还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促进了资源高效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发展。而这场变革的核心是在于去中心化的数字技术实现了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融合可能,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可闭环的创新商业标准体系。


随着AI、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城市治理正在向智能化转型,然而,这一转型也带来了服务转型、数据处理、技术整合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挑战。智能化的未来不仅意味着应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建设城市数字孪生平台,建立安全可靠的城市运行系统;更为重要的是共创人机共生的社会服务与城市治理,形成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有机融合的韧性社会服务体系,打造政府、企业、社会和居民的无缝协同和高效共享的生态环境。


在AI时代的“产城共生”中,构建包容性社会学习文化至关重要。这不仅是应对技能重构、弥合数字鸿沟的关键,更是激发创新、实现“产-城-人”深度融合的内生动力。其核心是打造一个开放、协同的学习生态系统:空间上,打破校园壁垒,将企业场景、公共设施转化为“社会大课堂”;内容上,推行“人机协同”的个性化学习,强化AI伦理与技能融合;机制上,需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协同,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倾斜,重点保障弱势群体的数字可及性。最终目标是让每个个体都能在技术变革中提升能力、共享发展成果,使城市成为一个持续进化、充满活力的有机生命体。


AI时代的到来为城市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一变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在技术驱动下,推动数字产业升级、城市智能化治理及社会结构的转型,确保包容性、可持续性发展。面对这些深刻变局,公共管理者、市场创新者和社会变革者需要从全局视角出发,抓住技术变革的契机,通过系统的政策创新、技术支持和文化培育,推动AI与社会、环境、经济的和谐共生。


(本文作者张强系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管理专委会执行主任;李怡安系香港科技大学跨学科学院硕士生)

来源 | 《商学院》杂志11月刊

我也说一句

已经有条评论

全部评论

    上一篇:对话吕建中:在“上海典范”中寻找可持续发展方法论

    下一篇:AI赋能下的特色小镇:让科技、记忆与生活共生

    QQ空间 新浪微博 豆瓣网 微信

    请先来登录吧

    没有经营者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请先来注册吧

    已有经营者账号?立即登录

      报名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

      加入班级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