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通”进入倒计时 交易制度差异成两地资本“拦路虎”

鹰巢VOL6 2015-03-02 2194 0

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2月发布的消息,“深港通”筹备事项进展神速,深港两地交易机构已完成“深港通”方案设计并启动了技术系统开发工作。


“深港通”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深港通”方案与“沪港通”基本框架和模式保持不变;在“沪港通”基础上拓展标的范围,突出深港市场多层次、多品种特色;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方案设计,优化市场服务,稳妥有序实施。


实际上,在李克强总理等高层的关注下,深港两地正加速推进“深港通”方案设计等工作。在“沪港通”推出仅40几天,李克强1月5日即在深圳强调“沪港通后应该有深港通”,当月深交所与香港联交所就完成了方案设计。


根据上述节奏,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深港通”方案预计6月份前后会出台。据称,深股通标的范围或包括深证100指数、深证300指数成份股以及深港两地均同步上市的A+H股票等。


申万宏源曾预测,目前“深港通”标的范围共有309只股票,其中有118只属于沪深300股票,17只属于A+H同时上市股票。在对人民币跨境投资额度实行总量管理的同时,同样设置每日额度,“深港通”的这两项数据均低于“沪港通”,初期总额度不超5500亿元。


资深证券分析人士冯生认为,相比“沪港通”,“创新”将是“深港通”的最大特色。这将具体落实到制度层面,比如,深圳前海本来就是金融创新试验区,与香港市场互联互通极为紧密,“深港通”之后更会引导更多的资金向创新型企业。


另一层面的创新则体现在产品设计方面。深港两地投资者希望其投资范围由中大市值股份扩至小市值,并且扩大投资类型至交易所买卖基金、债券以至衍生产品等,这正是“深港通”设计者所提到的“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方案设计”所要体现的具体内容。


不过,冯生同时提醒,虽然 “深港通”和“沪港通”一样有加速香港与本地资本流动、推进人民币国进化等积极作用,但其负面作用亦不容小视。


一个现实的难题是,深港两地交易制度差异的障碍短期内难以消除。比如,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T+0”、无涨跌幅限制等交易制度均与国际接轨,而内地交易制度是“T+1”机制,并有涨跌幅限制,加之每日交易额、标的范围等限制,深港两地资本流通存在较大阻力。


“沪港通”的市场反应或可反证。在“沪港通”开通的前三天,总成交额和日均交易额远低于预期,其中日交易沪股通额不足30%、港股通仅为5%。


究其原因,冯生认为,除了“T+0”与“T+1”回转交易制度的差异因素外,更深层的原因是香港与内地两地市场交易主体结构的差异所致。香港市场以机构为主,内地市场则是散户为主力,散户较弱的专业水平及炒短线的习惯影响其参与交易港股的活跃度。


鉴于沪深两市曾在1992年、1993年因先后实行“T+0”制度后引发市场剧烈波动等问题而改为“T+1”的历史教训,央行此前曾提示,在深市或沪市恢复“T+0”交易存在“诱发结算风险、加剧市场波动、增加市场操纵风险”等问题,需慎重考虑。


(熊学慧)

我也说一句

已经有条评论

全部评论

    上一篇:地方航空再度井喷

    下一篇:新土改分歧未弥合 国土部试点回归“保守”

    QQ空间 新浪微博 豆瓣网 微信

    请先来登录吧

    没有经营者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请先来注册吧

    已有经营者账号?立即登录

      报名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

      加入班级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