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消金人事“换防”背后,业绩焦虑如何解?

2020-08-08 970 0

文:王倩

ID:BMR2004


7月以来,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银消金)经历了重大人事调整。


7月3日,上海银保监局核准了李正茂为中银消金副总经理;7月7日,批复核准田红艳担任中银消金董事、总经理的任职资格。值得注意的是,田红艳曾在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担任副行长。今年4月,批准中银消金董事杜雷雷的任职资格。


成立以来,中银消金的高管层多次发生变更,且多来自中国银行体系。经过多次的高管调整,中银消金的净利润在2017年达到净利润最大值,随后便急转直下。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银消金再一次进行人事变动,背后或是其业绩焦虑以及深陷诉讼泥沼的现状。


7月29日,上海陆家嘴金融发展有限公司发布的2020年半年度报告中,披露了其参股公司中银消金的上半年财务情况。


财报显示,中银消金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为21.30亿元人民币,净利润为1.01亿元人民币。


中银消金人事“换防”背后,业绩焦虑如何解?


值得注意的是,中银消金并未公布其2019年上半年业绩,也并未公布2020年第一季度的业绩。根据其2019年全年业绩显示,2019年中银消费金融总营收为43.15亿元,净利润为6.59亿元。用其2019年全年业绩推算,2020年其半年业绩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商学院》记者就其业绩问题采访中银消费金融方面,但是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回应。


易观金融分析师告诉记者,疫情肯定对中银消金的业绩产生了影响,除了本身的业务拓展受阻之外,疫情也使很多消费金融的公司本身的坏账和逾期率出现了而明显的攀升。另一方面,中银消金自身的经营在近几年也问题频繁,多方面的结果导致了其业绩的下滑。




深陷诉讼泥沼



中银消金作为持牌消费金融中首批获得牌照的公司,也曾经有个辉煌的过往。2017年,中银消金以净利润13.75亿元人民币的高额利润,排在持牌消金的首位。但好景不长,2018年中银消金的经营状况便迅速急转直下。


2018年中银消金的净利润为5.59亿元,同比降幅达到59.35%。伴随着其净利润下滑的,是深陷诉讼的泥沼。


 根据企查查信息显示,截止到7月底,中银消金的裁判文书高达35083件,大部分涉及与借款人的诉讼案件。2018年到2019年,中银消金为了缓解坏账压力,将上万借款人起诉至法院,希望通过法律手段来挽回坏账损失。企查查数据显示,2018年其裁判文书为8451份,2019年这一数字为16308份,接近翻了一倍。


根据这些判决书显示,法院对其合同约定的贷款动用收取、滞纳费以及利息总年率超过24%的情况不予支持,而中银消费金融则自愿将年利率调为24%以内。对于判决后仍然不执行的借款人,中银消金则会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商学院》记者在企查查上发现,一份发布于8月3日的裁判文书显示,中银消金与一位借款人的诉讼纠纷显示,法院仅支持24%以内的情况,而中银消金也只对24%以内的数额进行主张。


中银消金人事“换防”背后,业绩焦虑如何解?


在企查查上,中银消金因为被执行人拒不履行法律文书而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案件不在少数,其中大部分涉及金额在十几万。显然,中银消费金融希望通过法律这种最直接的手段来缓解其坏账压力。


这些多如牛毛的法律文件,也从侧面暴露了中银消金的贷款管理和风控能力的短板。而关于风控管理方面的问题,中银消金并未回复记者的采访。




野蛮生长后遗症



据了解,在中银消费金融早期成长过程中,一直采用的是“以贷收费”的模式,收取各种名目的“砍头息”,收费名目包括贷款动用费、包装费、外访费等等。对于上述收费模式,《商学院》记者采访中银消费金融,但是截至发稿前并未收到回应。


上述分析师认为,很多消费金融公共公司和网络小贷公司都存在早期野蛮增长的情况,因而随着疫情的突发和宏观经济的暂时性波动,很多供公司的坏账在短期内都开始出现快速攀升。他同时认为,这不仅仅是中银消金一家的问题,也是行业内普遍存在的问题。


野蛮生长带来的不仅仅是风控的风险,也给中银消费金融带来了监管的罚单。其中2018年,中银消费金融一年就收到了3张罚单,也创下了当年持牌消金机构的处罚记录之最。


2018年10月,中银消费金融因为未尽职调查借款人收入情况贷前调查、未严格执行个人贷款资金支付管理规定、未采取有效方式跟踪检查贷款资金使用被上海银监局责令整改,并处罚150万元;同一个月,其因为违反《征信业管理条例》相关规定,被罚款10万元;同年4月,上海银监局因2016年中银消费金融在办理贷款时,存在以贷税收费的行为,对其进行处罚,共计138.68万元人民币。


中银消金人事“换防”背后,业绩焦虑如何解?

中银消金人事“换防”背后,业绩焦虑如何解?

中银消金人事“换防”背后,业绩焦虑如何解?

“野蛮生长”带给中银消金最大的影响就是资产减值和业绩掉队。根据中银消费金融2017-2019年的财报显示,2017年中银消金总资产为397.91亿元人民币,2018年为362.17亿元人民币,2019年为329亿元人民币,其总资产呈现下滑态势。


同时净利润方面,2017年中银消金的净利润为13.75亿元人民币,是当年持牌消金净利润之首,2018年中银消金的净利润为5.59亿元人民币,2019年其净利润为6.59亿元人民币。而后来者居上的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捷信2019年净利润都超过了10亿元大关,曾经净利润居持牌消金首位的中银消金,业绩已经跌落10亿以下。


《商学院》记者就其资产减值等问题采访中银消金方面,但是截至发稿前,并未收到回应。


“疫情之下,一方面,消费金融公司纷纷加大线上的服务和获客力度,对确实有困难的借款用户提供适当的优惠,希望最大程度的弥补疫情对其造成的损失,此外很多消费金融公司对于放款也更加审慎。回款方面,短时间内,消费金融供公司的坏账率也因为疫情出现了暂时性的攀升。”上述分析师说道。




新的消金公司不断入局  中银消费金融如何应对挑战?



对中银消金来说,需要面对的不仅是业绩压力,还有不断入局的竞争者。


后来者居上的招联消费金融已经稳居净利润10亿元以上,中邮、兴业等等净利润都在不断增长。


中银消金想要扭转业绩,仍然有不小的挑战。目前,越来越多的巨头公司在布局消费金融领域,最近的便是小米消费金融的获批开业,之外还有百度的度小满金融出资4.5亿元入股哈尔滨哈银消费金融、新浪微博旗下的创科网络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下称“微梦创科”)入股包银消费金融。


互联网巨头布局消费金融,一个不容忽视的优势的线上获客能力。中银消费金融作为第一批开业的消金公司,更多的依赖线下场景。


在中银消费金融的官网上,记者看到其产品主要包括抵押消费贷款、信用消费贷款、交易分期消费贷款。抵押消费贷款主要以房产为抵押物的贷款,最高额度为20万。信用消费贷款虽然不要求有抵押物,是无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但是对申请金额为10万以上的客户,需要有本人、配偶或者未成年子女名下有当地房产。交易分期消费贷款属于专属消费贷款,最高贷款额度为5万元,主要涉及教育、技能贷款类,技能贷款专门为有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的消费者提供的专属消费信贷结局方案。


从场景来看,主要涉及教育培训、装修、汽车、租房、婚庆等,但是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线下的获客成本和风险不确定性增强。在这样的背景下,已经掉队的中银消金又该如何迎接挑战?这些对于新的管理团队来说,都是其面临的严峻问题。对此,《商学院》也将持续关注。



我也说一句

已经有条评论

全部评论

    上一篇:英菲尼迪“三十难立” 降级退出豪华阵营可否重生?

    下一篇:【健康商·研究院】“健康商”之财务状况报告:您的财务状况健康吗?

    QQ空间 新浪微博 豆瓣网 微信

    请先来登录吧

    没有经营者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请先来注册吧

    已有经营者账号?立即登录

      报名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

      加入班级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