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限电:东北“拉闸限电”凸显供需失衡?专家称:因地制宜,弹性空间是关键

2021-10-02 1132 0

文:张浩然 朱耘

ID:CBJTHINKTANK


东北地区限电话题频频登上微博热搜,备受关注。


近期,包括辽宁、吉林、广东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电力供需形势紧张情况,一些地区采取了有序用电、“拉闸限电”等举措。限电既包括工业企业,也包括居民生活用电,东北地区多地没有提前通知就突然停电,导致居民措手不及,有些地方一天停电几次,有些地方停电超过12小时。


来自蒙东地区的某国家电网工作人员秦力(化名)对《商学院》记者表示,9月27日,其单位也发布了相应的“有序用电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由于煤价上涨、燃煤质量、燃煤供应等原因,导致火电机组发电能力受阻,电厂缺乏燃煤情况短期难以恢复,各供电单位和用电客户做好有序用电长期执行的准备,并且明确限定了几十家高耗能企业的用电额度。这些高耗能企业以砖瓦、石材等建筑材料制造等高耗能企业为主。


为何在2021年集中出现了“拉闸限电”?秦力收到的通知,将矛头指向了煤炭价格与质量问题,发电企业与煤炭供应企业多年来形成的供应机制为何被打破?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呢?


供需失衡下的“用电荒”


限电和“双碳双控”政策有关,去低端高耗能的产业,控制恶性竞争,是国家这五年的重点工作。


东北地区“拉闸限电”将能源利用的问题直逼在公众面前,那么,为何东北地区出现严重的“用电荒”?这背后有哪些原因?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国际大宗商品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永中认为,东北地区出现“拉闸限电”的原因,是需求增长与供应下降双重因素叠加造成的。


“受疫情影响,进口需求提升,中国出口订单增加,加之国内经济复苏,都使得企业增加产能从而导致用电需求激增;同时居民生活用电需求增加,近期东北地区天气转凉,气温在10度左右,居民开始陆续开空调取暖。”


但供应方面,由于煤炭价格大幅度上涨,而电价不变,导致发电企业亏损,从而降低了发电企业积极性。王永中坦言,国企也是有利润指标的,追求盈利是企业的合理诉求,总是亏损是违反经济规律的,因此就需要国家调控。此外,东北地区近期可再生能源,如风电的减少也加剧了供电不足的情况。


对于东北地区可再生能源需求的不足,一位国电系统的业内人士告诉《商学院》记者:“9月23日至25日,由于风电骤减等原因,电力供应缺口进一步增加至严重级别,辽宁省启动3轮II级(负荷缺口10%-20%)有序用电措施,个别时段在实施有序用电措施最大错避峰416.92万千瓦的情况下,电网仍存在供电缺口。为防止全电网崩溃,根据《电网调度管理条例》,东北地区电网调度部门依照有关预案,直接下达指令执行“电网事故拉闸限电”。“拉闸限电”不同于有序用电,是保电网安全的最终手段,用电影响范围扩大到居民和非实施有序用电措施企业。”


此外,上述国电系统业内人士直言:“此次事件主要是电力需求过猛,于国外疫情导致只有中国产能跟得上,今年中国GDP预计增长8.3%。一方面,新能源企业并入电网,引起电压不稳定,电力缺口大;另一方面,煤价上涨严重,但电价不能涨,所以企业发电越多亏得越多,电厂积极性降低。火电这几年不让扩张,新能源没有把这个缺口补上,再加上国家要控产能,多方面因素就导致了东北地区的这次 ‘用电荒’。此外,限电和‘双碳双控’政策有关,去低端高耗能的产业,控制恶性竞争,是这五年的重点。”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各省都在向这一目标看齐。王永中表示,东北地区此次“拉闸限电”与“双碳”的目标是有关系的,在国家推出了“双控”政策以后,下定碳排放总量指标后,有的地方政府存在侥幸心理,前几个月拼命排放,到最后实行突击行为“一刀切”以完成目标。这种情况下一般是先停工业用电,而东北地区则出现了停工业用电也无法满足的情况,进而波及居民用电。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东北地区突然的“电力短缺”跟重工业、高耗能企业动力比较足有关系,由于疫情原因和通货膨胀的因素,今年诸如铝、铁的市场价格很好,企业希望抓住机会增加生产获得利润,但与此同时,耗电量激增导致供应不足。此外,与煤炭价格上涨也有一定的关系。大宗商品的成本上涨很多,发电企业就比较难支撑,供给端和需求端各有问题。


王永中还指出,由于节能减碳政策的推进,煤炭企业限制生产,导致煤炭供应紧张,进而造成发电成本提高。另外,一些发电企业储存煤炭计划到冬天的时候用于供热,也造成了用电紧张。


巴黎商学院教授赵克锋表示,坊间的一些传言如 “用电紧张纯属人为设限”、“为了限产而限电”等难以解析这次事件,本轮限电并非中国特有而是全球性的,受传统能源投入不足、疫情突发、能源供需节奏被打乱导致供需矛盾加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可能是由于能源管理工作不到位和未适应产业升级节奏等原因,例如国家近期的限制电动车就凸显了供需两端的不平衡。


赵克锋分析指出,在国内煤炭供给方面,一方面由于煤炭价格的长期低迷,国内煤炭企业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各地煤炭产能一直没有增加,另一方面突然迎来煤炭超级周期,产能无法立即跟上;进口煤炭供给方面,由于我国对澳大利亚煤炭的进口限制,2021年前七个月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煤炭总量仅为 78 万吨,份额断崖式下降至0.4%,虽然扩大了其他几大煤炭进口国的煤炭进口量,但也只是保证进口煤炭量不出现断崖式下跌,并无增长,所以出现了供给短缺。


在需求方面,电力需求使得对煤炭的需求大增。中国一直是电力需求大国,由于电力需求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差异,我国每年都需要大量进口电力来弥补和满足需求,冬季用电高峰期就要到来,伴随疫情恢复工作的推进,各行各业都在恢复产能,用电需求一直维持在高位,需求很大。


而对于煤炭价格的调整,赵克锋表示,调控煤炭价格也要从供需两端入手,供给端要增加煤炭产能,国内供给方面,在不对环境保护造成压力的前提下提高优质煤炭企业产能,进口方面,继续发展和推进优质煤炭进口贸易,减小停止从澳洲进口煤炭的影响。


提电价以缓解供需平衡?


发电企业保障电力的供应,需要政府的协调,让企业有积极性多发电,增加供应。可以适当提升电价,根据供需平衡的经济规律,居民也是需要承担煤价上涨的成本,国家发展改革委应适时调升电价,改变供需失衡的现状。


长期的充足供电使中国居民已经形成了习惯,但当突然停电时却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此,王永中认为,如果未来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有可能会波及到全国,那么居民就需要承担相应的成本压力。最根本的是发电企业如何保障电力的供应,这就需要政府的协调,让企业有积极性多发电,增加供应。可以适当提升电价,因为大宗商品价格、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电价不涨不合理,根据供需平衡的经济规律,居民也是需要承担煤价上涨的成本,国家发展改革委应适时调升电价,改变供需失衡的现状。


王永中同时指出,虽然,电价上涨会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率上升,但这是煤价上涨带来的一个自然结果。


那么,调电价这一措施对于企业和居民来讲会造成怎样的影响?林伯强表示,提高电价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调电价以前也实施过,历史上“拉闸限电”比较猛的时候也调过电价,上调电价的正面影响就是可以保证供需,满足用电需求,抑制高耗能企业,提高电力消费效率。负面影响是会提高下游产品成本,对经济有一定的影响,但如果只调一点点的话,影响应该不大。”而对于价格调控的空间,林伯强表示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世界低碳城市联盟秘书长章柏幸表示,如果由于发电成本上升而发生电价倒挂导致大幅度亏损,可以通过召开听证会,按照程序适当提高电价,但是不能随意停电,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电价问题可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牵头召开听证会,合理提价本身就是法定渠道。


拒绝“一刀切”,弹性发展与因地制宜并行


低碳要保障生产和居民正常生活,不能破坏生产,也就是国家说的不能“运动式减碳”,要有弹性指标,因地制宜。


林伯强坦言,居民消费用电仅占东北地区总发电量的15%左右,而工业用电达到70%。只要关掉一个高耗能的工厂就可以保障所有居民的用电。居民的用电比例很小,动用居民的生活用电对电力有序供应其实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反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东北地区造成了负面影响。此次事件可以说是一次偶发性事件,政府会保障居民用电,问题会很快解决的。


而对于关闭高耗能企业,林伯强表示,这只是一个说法,现实中不会这样,可以限产,但是全关影响太大。秦力表示,现在河北地区的很多企业都搬到了蒙东地区,以唐山某钢铁企业为例,搬迁到蒙东地区之后,还专门为其建设供电厂,这都是需要巨大电量的。类似于这样总投资超过100亿元的企业,直接关闭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赵克锋认为,政府对哪些高耗能企业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应该心里有数,如验证比特币一个交易,用电足够美国普通家庭一个月的耗电,在这个阶段,关闭部分是合乎优化原则,中国可充分利用国家意志跟市场经济作相互补充。这次也是对地方经济的一大考验,要加快能耗的升级换代和管理。


对于“双碳”目标之下,各地区后续如何有序保障供电情况,章柏幸表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今年7月30日就已经召开会议要求,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对于近期各地限电的原因,要客观分析实际情况,务必要避免为了“双碳”目标而破坏民生,务必要杜绝为了“双碳”目标而紧急上马某些不成熟的项目。


此次东北地区限电问题也反映了能源结构的产能规划问题,此次事件是否能够给高耗能企业一点压力,倒逼高耗能企业被迫关停?


王永中表示,政府在推动高耗能、高排放企业退出的时候要谨慎,因为现有的高耗能企业对于生产发展是有帮助的,比如水泥。总的来讲,低碳要保障生产和居民正常生活,不能破坏生产,也就是国家说的不能“运动式减碳”,要有弹性指标,因地制宜。比如东北地区突然的季节性变化,天气冷了,或者企业突然订单增加,需要留有可调控的空间,指标不能过于死板,否则地方完不成作业,还是会“一刀切”,这样对经济和能源的长远发展不利。


王永中认为,一方面要推动企业减排,另一方面要有弹性空间,既不能给太大压力同时又能主动减排。现在通过碳市场方式,能耗低的企业经营得很好,能耗高的企业就慢慢被市场淘汰,要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淘汰,而不能通过行政手段“一刀切”的手段去关停。


东北地区“拉闸限电”对于其他省份和地区进行节能减排、合理安排产能有着怎样的启示?王永中表示,从全国角度来讲,一方面,对于国家规定的指标,地方政府每个月都要控制,不能集中到后几个月再去控制,减排要平缓,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每个月都要监控;另一方面指标要有弹性,面对突发情况要有可调整的空间。


对于各地方的产能平衡问题,林伯强表示,各地方平时就需要关注用电问题,提前预警并提出解决方案,针对所有企业和居民有计划地安排,不能出了问题以后采取“一刀切”的措施。


对于未来如何更好地保障用电平衡,赵克锋表示,本轮限电并非中国特有,而是全球性的,源于全球能源结构过快过早地向绿色能源调整,传统能源投入不足。疫情突发,能源供需节奏被打乱,供需矛盾加剧,造成全球性的缺电。在“双碳”目标推行的当下,国内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用电调控,从开源节流两个方向努力解决用电困难问题。


他指出,开源方面,基于疫情造成的产能萎缩问题,要重新规划能源结构的优化进程,提高动力煤发电产能,优先保障人民生活、企业生产的稳定。


节流方面,政府要以平稳度过今年冬天用电高峰期为短期目标,加强对民众和企业用电的计划和指导,平滑电力使用,共度缺电期。


王永中认为,“双碳”目标不断推进之下,各种问题慢慢显露,但是也会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政策的推进不断解决。未来,高耗能的落后企业会逐步被淘汰,整个行业大洗牌是有可能的。


由近期各地出台的有序用电政策可以看到,随着“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未来仍然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何避免“一刀切”和“赶作业”,成了地方政府和企业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正如章柏幸所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双碳”目标带来的产业结构转型必然会带来阵痛,但不能因为“阵痛必然存在”就可以不经过科学规划而“胡乱动刀”。


我也说一句

已经有条评论

全部评论

    上一篇:市值蒸发超20亿!江南布衣"邪典童装"背后,设计投入仅占总收入0.6%

    下一篇:高端手机市场欲争前三,OPPO“瘦身”能否加速破局?

    QQ空间 新浪微博 豆瓣网 微信

    请先来登录吧

    没有经营者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请先来注册吧

    已有经营者账号?立即登录

      报名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

      加入班级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