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将深刻改变教育,但真正决定未来的,不是机器的算力,而是人类能否学会与机器共生,并以责任与创造力引领时代。
文|胡嘉琦 ID | BMR2004 当人工智能从工具进化为“新语言”,它不再只是效率的放大器,而是重塑社会与教育的底层逻辑。如今,咨询行业的工作流程被改写,课堂上教授的角色正在被颠覆,未来领袖所需的核心能力也从记忆与知识积累,转向批判性思维与人文关怀。 2025年9月12日,由外滩大会组委会、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ZIBS)、长三角科技产业金融研究联盟、浙江数字金融科技联合会(ZAFT)与浙江省金融科技与大数据分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ZIBS-SciTechX)联袂打造的“2025外滩大会·见解论坛”上,全球顶尖商学院院长们达成共识:AI将深刻改变教育,但真正决定未来的,不是机器的算力,而是人类能否学会与机器共生,并以责任与创造力引领时代。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ZIBS)院长贲圣林提出ZIBS的“5i”发展理念:国际(International)、跨界(Interdisciplinary)、创新(Innovative)、开放(Inclusive)与融合(Integrative),并指出本次论坛的核心是AI赋能教育,从而推动社会向善发展。 01 AI赋能教育 ZIBS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院长Geoffrey Garrett指出,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突破,更在于对高等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他从宏观、产业到教育三个层面,系统描绘了AI对社会的深远影响,并为高等教育开出了新的生存处方。 Geoffrey Garrett将人工智能的崛起与冷战时期的“斯普特尼克时刻”作了类比。苏联人造卫星的发射曾迫使美国全力投入NASA和登月计划,如今,中国企业推出的大型语言模型在成本和能效上的优势,再次让美国感受到竞争压力。这是“斯普特尼克2.0时刻”。 Geoffrey Garrett提出,两个关键问题随之而来:一是大规模资本密集型的AI研发模式是否可持续;二是技术霸权是否牢不可破。如今,中国企业已具备与美国科技巨头抗衡的实力,全球人工智能版图正被改写。这不仅是国家层面的竞争,更是年轻一代必须直面的地缘政治议题。 在产业层面,人工智能的渗透速度远超以往的任何技术浪潮。Geoffrey Garrett提到自己在工作中已习惯用谷歌Gemini来撰写材料、生成报告和制作PPT,整个过程只需几分钟。这类应用正在彻底改变职场节奏。 然而,AI究竟是在增强人类工作,还是在取代岗位?普华永道预测,到2030年,AI将重塑大部分职业。能熟练运用AI的人将获得高达56%的薪资溢价,而无法掌握的人将被边缘化。 咨询行业成为最典型的案例。麦肯锡提出,人工智能对咨询业构成生存威胁:传统由初级顾问完成的分析和PPT工作,如今AI能更快更好地完成。商学院毕业生赖以进入咨询业的传统路径正在被重写。但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相关业务已占麦肯锡收入的40%,显示出巨大的新机遇。AI既是破坏者,也是增长引擎。 更广泛的雇主调查也印证了这一趋势。世界经济论坛发现,未来雇主最看重的不是操作性技术,而是创造力、沟通力、批判性思维和同理心等“人类技能”。在一个机器能完成大部分工作的世界,人类必须更加“像人”。 在这一背景下,高等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或许是较为“保守”的机构,但人工智能的崛起正在触及其根基。Geoffrey Garrett提出,大学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对象三个方面完成转型。 在内容上,教授不再只是“舞台上的智者”,而要帮助学生发展与AI共处的能力。技能培养不应再被视为功利性目标,而应成为核心任务。同时,项目制、实践学习将大规模普及,个性化AI导师将成为标配。未来每位学生可能都拥有一个AI学习助手,帮助他们规划知识路径和职业成长。 02 技术之外:批判思维不可替代 然而,教育不可能被技术完全定义。俄罗斯总统国民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RANEPA)副校长Sergey Myasoedov提醒,AI就像一台翻译机,能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但若缺乏正确的输入与思维训练,再强大的工具也会沦为低效摆设,导致“垃圾”输入、“垃圾”输出的情况。 Sergey Myasoedov提出,教育真正的难点,不在于如何传授海量知识,而在于如何培养能够质疑、判断与创造的思维方式。这是批判性思维的价值,也是任何技术无法取代的人类核心能力。批判性思维是AI难以模仿的,教育的核心在于提出正确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寻找答案。 Sergey Myasoedov举例,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苏联,曾出现一位传奇棋手,他能在不看棋盘的情况下同时对弈四十盘棋,并保持近九成的胜率。科学家们试图揭开他的秘密,把他带进暗室,要求他复述棋盘上的局面。他却表示:“不可能。记忆不是我的强项。” 这名棋手并没有像记忆大师那样背诵棋局,而是凭借推理、演绎和对局势的整体把握,重建未来的可能路径。换句话说,他的强项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质疑、推演和判断。 因此,Sergey Myasoedov认为,真正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记忆,而是批判性思维。记忆能保存过去,唯有思维才能创造未来。批判性思维无法轻易被算法取代,它更多依赖一种“知识品味”,一种与特定经验、人群和语境紧密相连的理解力。这类能力无法靠课堂灌输获得,唯有亲历实践才能养成。譬如走入丛林探险,或学习一门外语,仅靠听讲无法深入,唯有亲身尝试,才能真正掌握。 Sergey Myasoedov认为,商学院必须正视人工智能的战略地位,否则很快会失去竞争力。但与此同时,教育不能只依赖技术,还要保留导师制和人文养成。 在团队层面,这种批判性思维与基础能力的传承更显重要。足球队在更换主帅时,往往会带来几名顶尖球员,短期内战绩提升,但随着人事更替,团队凝聚力和稳定性下降,表现也随之下滑。剧院的演员更迭同样如此。商业管理亦是如此,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基础传承,组织的短期辉煌无法持续。 03 拥抱AI的全球探索路径 “人工智能既令人恐惧,又令人振奋。”Geoffrey Garrett总结道。大学若继续固守现状,终将被新模式取代;唯有主动拥抱变革,教育才能在人工智能时代找到新的生命力。 在如何拥抱AI方面,全球商学院正在摸索不同的路径。欧洲高等商学院(ESCP)执行副校长Francesco Rattalino提出,面对ChatGPT的迅速普及,ESCP选择积极拥抱变革,而不是抵制。人工智能不只是工具,它应该融入每一门课程的每一个环节。学生不能只把它当成完成作业的捷径,而要学会用它拓展知识、提升技能,甚至主动去探索新的应用场景。教师也需要迎接挑战,既要熟悉技术,又要懂得如何灵活调整节奏,把AI真正融入课堂。有时,这意味着要重写教学大纲,设立“禁用日”,让学生在没有AI的帮助下完成任务,从而检验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应变能力。同时,学校应迅速与OpenAI等机构建立合作,对10%的学生开展试点项目,并制定明确的治理规则与道德准则。 人工智能让“终身学习”不再是口号,而成为现实可能。Geoffrey Garrett提出了一种订阅模式的设想:校友只需支付低廉费用,即可终身访问大学的知识资源,并借助AI即时转化为可用内容。这不仅能为校友赋能,也能为大学创造新的收益模式。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ZIBS)副院长莫申江提出,学生通过B站等平台自主学习的方式对传统教学方式提出挑战,强调教育者需转变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向为学生搭建探索平台的引导者。 格拉斯哥大学亚当·斯密商学院院长Graeme Roy分享了在教学实践中的观察,他发现学生最感兴趣的并非AI技术本身,而是其应用伦理。因此,Graeme Roy认为,商学院应在“指导性、伦理性、包容性”框架下,培养学生负责任的AI使用能力。 俄罗斯总统国民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校长Sergey Myasoedov提出应对策略,他们通过与Yandex公司合作改造学习管理系统,并联合俄罗斯100所顶尖商学院筹备大型会议,共同探索AI教育解决方案。 印度尼西亚加查马达大学商学院院长Didi Achjari指出了实施挑战,他表示年长教师在接受AI技术时存在一定困难,而学生使用AI完成作业则带来了学术诚信与原创性的新挑战。南非文达大学管理、商业与法律学院执行院长Modimowabarwa Kanyane教授用比喻阐释了积极态度,他将AI带来的颠覆比作“鸡蛋破壳”,认为虽然过程艰难但能孕育新生命,强调非洲应积极拥抱这一变革。 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UWC)创办人王佳鹏先生从更广阔的视角提出警示,过度使用AI设备可能加剧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呼吁在推进AI教育的同时关注“人的繁荣”。 ESCP商学院执行副校长Francesco Rattalino认为,AI时代战略选择决定了未来教育的趋势,“要么自我颠覆,要么AI颠覆”,ESCP将AI整合到决策和变革管理的教学实践之中。 04 通往人机共生:态度比技术更重要 Francesco Rattalino强调,唯一能战胜工具的是“态度”,教育机构需要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不是一条现成的道路,而是一段需要共同开拓的旅程。学校要敢于试验,教师要勇于探索,学生则要在过程中培养出面向未来的态度与能力。态度的重要性甚至超过技术本身,因为唯有主动学习、不断试错和总结经验,才能真正将成功模式放大。 在Francesco Rattalino看来,人工智能已成为管理学的一种新语言。商学院有义务教会学生理解并运用这门语言,同时也要提醒他们,人文素养同样不可或缺。因为在企业眼中,未来的优秀人才不仅要会用AI,更要懂得如何以开放、负责任的姿态,把技术与人性结合起来,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Sergey Myasoedov呼吁商业教育要找到平衡:既要勇敢拥抱人工智能,探索它的价值,也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判断的能力。教育机构必须迅速行动,对教职员工进行再培训,并与Yandex等科技企业合作,将AI深度融入教学管理系统。 巴西卡布拉尔皇家基金会商学院(FDC)院长Antonio Batista Junior强调,技术是连接知识与人类发展的强大工具,教育机构必须利用AI扩大教育的可及性、促进多元化,并培养能够应对气候变化、心理健康等复杂挑战的未来领袖。他分享了学校开发的学习助手和AI支持的商业模拟工具等创新实践,并指出在拥抱技术的同时,更需关注其伦理使用与人文关怀。 欧洲管理技术学院(ESMT)院长Jörg Rocholl介绍了学校将AI融入课程、内部流程和社会参与三大核心维度的全面战略。学校不仅开设了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硕士项目,还为企业高管提供“AI赋能管理者”等课程。他强调,商学院有责任通过开放对话塑造负责任的AI发展,积极参与创新生态的建设。 英国杜伦大学商学院(DUBS)院长Kieran Fernandes提出了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责任感的领导者的重要性。他认为,AI正在深刻重塑教育格局,但技术创新必须以人为本、以伦理为基础。他呼吁全球学术界与产业界深化合作,共同创造一个更具包容性、跨学科和影响力驱动的未来商业教育。 全球网络商学院(GBSN)CEO Dan LeClair认为,除了让学习变得更易得、更个性化和更持续之外,AI还将使教育“更具体验性”和“更具社交性”。他将管理学习视为一个创造性过程,而AI与这五大特性的结合将极大地促进这一过程。未来的商学院需要找到适合自身的独特模式,才能在AI时代引领管理教育的未来。 当AI成为新的“全球语言”,商学院的使命已发生根本转变。它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工具,更要引导他们在人与机器之间找到平衡,成为既懂技术又有人文底色的领导者。 在这个“要么自我颠覆,要么被AI颠覆”的时代,教育必须主动求变。唯有如此,才能在人机共生的未来,培养出真正能引领社会的未来领袖。 来源|商学院10月刊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