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资本市场已从“融资导向”转向“投资导向”,通过资产端、需求端、制度平台三大改革,推动市场生态链根本性转变,未来需持续深化改革,巩固向上发展趋势。
文|王雅迪 在今年举办的2025金融街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吴晓求聚焦资本市场改革进行主旨演讲。 他指出,中国资本市场已从“融资导向”转向“投资导向”,通过资产端(优化上市公司结构,强化高科技、科创型企业主体地位)、需求端(引导社保基金、险资等大资金有序入市)、制度平台(提升透明度、强化违规违法成本)三大改革,推动市场生态链根本性转变,未来需持续深化改革,巩固向上发展趋势。 具体来看,第一个改革重点在资产端。他认为:“融资端需要改革,资产端同样要改革,要让高科技企业、科创型企业、创业型企业成为上市公司的主体,逐步提升它们在市场中的占比。为此,我们正在调整包括发行制度在内的一系列规则,目的是让那些能体现未来预期、具有持续成长性的企业进入市场,让资产能够满足投资者对风险收益率的要求。” 在他看来,过去虽也强调“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但对“质量”的理解较为狭隘,比如过于看重企业盈利,而很多高科技企业在发展初期和中期是没有盈利的。2019年科创板试点后,未盈利但高成长性的企业得以通过这一通道上市,这一创新模式非常正确,也是优化市场标准、调整产业与上市公司结构的重要举措,更是市场成长的基础。 第二个改革重点在资金端。市场有了优质资产,还需要有投资者参与。过去的市场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但个人投资者的力量已达上限,大量长期资金因风险顾虑未能入市,且过去的一些规则也对大资金入市形成了约束。这反映出部分理论研究未能跟上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金融市场化进程已改变了资产格局,比如国债的定位已不仅是弥补财政赤字,更是金融结构创新的重要载体,但这些变化未被充分认知。这次改革就是要推动长期资金入市。个人资金潜力有限,不能指望老百姓把160万亿元居民储蓄都拿来买股票,中国百姓的忧患意识较强,且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到让大家无顾虑地将储蓄投入投资与消费。 因此,他认为,资金端改革需要引导长期资金配置,目前金融监管总局等部门已采取相关举措,在防控风险的前提下,推动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这是正确的方向,既符合这些资金的战略收益率需求(风险资产的收益率本就应高于无风险收益率),也能扩大市场资金的存量与流量。更重要的是,央行对资本市场的关注迈出了决定性步伐。 第三个改革重点在制度平台。在他看来,核心有两点:一是提高透明度。透明度是资本市场的生命线,没有透明度就没有资本市场,也是实现公平的逻辑起点,所有技术平台改革都要保障市场的透明度;二是维护公平,让违法违规者付出昂贵代价。过去对欺诈上市、虚假信息披露、财务造假等行为的处罚力度不足,多为行政处罚,如同“蜻蜓点水”,未能与违法收益匹配。 因此,制度改革的核心是调整思路,推动法律体系从以行政处罚为主,向以刑事处罚和民事赔偿为主转变。这一过程虽漫长,但已在推进中。同时还要完善退市机制,不能“一退了之”,对因上市公司或中介机构违法导致的退市,必须追究赔偿责任。中国证监会最近发布的《关于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保护的若干意见》就非常关键,其中明确要强化民事赔偿、引入集团诉讼制度,通过法律形成有效威慑。 他强调,基于这样的改革背景,只要持续推进改革,长期向上的趋势就不会改变。市场生态正在逐步优化,长期来看前景向好。
ID | BMR2004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