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严谨与产业价值"双向奔赴"——专访法国里昂商学院DBA项目学术主任赵贞和

2025-11-27 12 0
学术严谨与产业价值"双向奔赴"——专访法国里昂商学院DBA项目学术主任赵贞和

法国里昂商学院的DBA项目能成为一个真正“双循环”的知识生态——既让中国的企业家理解世界,也让世界的学界理解中国。


文|胡嘉琦
ID | BMR2004


在博士教育不断“下沉”与“泛化”的当下,如何守住学术的严谨,又能让知识真正“落地”,成为管理教育界新的命题。法国里昂商学院(Emlyon Business School)自推出全球工商管理博士(DBA)项目以来,以“理论驱动、实践导向”的独特定位,吸引了来自中国及亚洲地区各行业的领军人物。在这一项目背后,有一位将美国20多年高校教研经验融入亚洲教育体系的关键人物——赵贞和教授。


作为法国里昂商学院亚洲校区市场营销学教授、全球工商管理博士项目学术主任,他既是学者,又是桥梁。他的职业轨迹,从美国纽约市立大学Baruch College,到新泽西州立大学,再到法国里昂商学院亚洲校区,跨越了三大教育体系,也贯穿了国际商学教育的演化逻辑。


01

在“穷人的哈佛”理解“教育即赋能”


赵贞和在2006年获得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的国际商务与市场营销博士学位后,便进入纽约市立大学Baruch College任教。那是一所在纽约颇具传奇色彩的商学院,被誉为“穷人的哈佛”。“Baruch的学生很优秀,他们多来自普通家庭。那6年的教学经历让我意识到——优秀不只是出身,而是态度。”赵贞和对《商学院》记者说。


在Baruch任教期间,他开始参与该校在新加坡与中国台北的EMBA项目,首次接触到在职教育。面对来自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学员,他意识到传统学术教学必须接地气,“这对我的教学方式是一种磨炼,也让我理解了学术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2012年,赵贞和加入新泽西州立大学,学生群体以“第一代大学生”为主——他们是家族中第一个上大学的人。“这些学生需要更多支持,他们的成长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在这段经历中,赵贞和体会到教育的社会责任,也为他后来对DBA项目“教育即赋能”的理解做了更具象的积淀。


2019—2024年,赵贞和担任新泽西州立大学专业销售学院主任,主持全国性的大学生销售大赛,协调企业赞助与学术资源。这段行政经验,成为他后来在里昂商学院统筹DBA项目的“实战演练”。


02

把研究带回企业


2024年年底,赵贞和加入法国里昂商学院亚洲校区,担任市场营销学教授兼全球工商管理博士项目(DBA)学术主任。他不仅带着一贯的学术严谨,也带来了跨文化管理教育的实践智慧。


“我们这个项目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驱动和实践导向要密切结合。”在法国里昂商学院的DBA项目中,学生在前一年半需要完成10个核心模块课程,每两个月集中授课一次。课程涵盖管理学前沿理论、研究方法与实践案例,既强调学术深度,也注重与商业现实的连接。


赵贞和向《商学院》记者表示,里昂商学院的DBA项目在设计上强调“academic excellence”——学术严谨性与卓越性。“我们不希望学生只是‘付学费拿学位’,这个项目不适合想要混文凭的人。”赵贞和认为,“我们希望学生真正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解决真实的管理问题。”


“我们的方法论训练几乎与PhD(哲学博士)无异。”赵贞和介绍道,“比如我们会开设基础与高级定量分析、定性研究、混合研究等课程。区别在于,DBA学生必须把这些工具用于实际管理问题。”


与多数DBA项目不同,里昂商学院在方法课程中引入了独特的“工作坊”形式。学生携带真实企业数据进入课堂,由教授与导师团队带领完成从研究设计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


在定量工作坊中,学员可以直接使用自己企业的数据。赵贞和举例说,一位经营电商潮牌的学员设计了两种不同营销方案,通过设计A方案与B方案的方式获得真实销售数据,并在工作坊上由教授与导师共同指导其数据建模与统计分析。


除定量研究外,学校还设置定性与混合研究工作坊。在定性研究中,更多的是企业案例的深度访谈与理论抽象。例如,一位担任孵化器主任的学员,以自己管理的4个孵化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与案例分析,分析高校与产业孵化机制的差异,最终形成新的管理模型。


“这些研究既有学术价值,又能直接回馈产业实践。”赵贞和强调。


最具代表性的是混合研究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既有数据,又有人文深度。赵贞和表示,大部分学生都在进行“混合研究”,即在博士论文中同时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


赵贞和介绍道:“我自己是PhD出身,也在学术界做了二十几年教授,非常清楚博士训练的过程。一般来说,PhD学生做定量研究的比较多,原因很简单——定量研究更容易发表。在我们这个行业里,能不能从助理教授升到副教授,从副教授升到正教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所以很多人会倾向于做定量。”


不过,赵贞和强调,混合研究模式让学生的论文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价值。这正是全球工商管理博士项目学生群体的独特性所在。“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中国乃至全球各行各业的精英领袖。凭借他们的社会资源和职业背景,他们能够接触到的数据、企业家,甚至高阶管理者,往往是一般大学教授都难以触达的,样本往往比一般学术研究更丰富、更真实。所以他们的研究非常落地、接地气,不仅有很强的理论支撑,也能真正服务于现实世界的管理与决策。”正因为如此,他所在的项目非常鼓励学生开展混合研究。


在具体的指导中,如果学生的论文以定量为主,赵贞和会建议他们补充一定的访谈内容,以支持数据分析的发现;而如果研究偏重定性,他也会鼓励学生把部分议题转化为问卷,收集一些数据,用以验证结论。“我们并不要求他们的访谈像严格的定性研究那样繁复,但希望他们能让研究更有说服力、更贴近现实。”赵贞和说。


在他看来,这种“严谨而有用”的学术精神正是法国里昂商学院DBA项目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希望培养的不仅是懂理论的企业家,更是能把理论用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考者。”


“从2024年12月到现在,我参加了不少同学的论文答辩,很多论文的理论架构和数据分析质量,已与PhD论文相当。”赵贞和说,“但不同的是,我们的选题非常接地气,都来自学员自身企业、产业或社会关注的真实议题。”


在研究主题上,赵贞和发现,DBA学员的选题越来越“新”,也越来越“深”。“过去几届学生多集中在传统商科领域,但现在跨学科趋势非常明显。”赵贞和举例,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ESG、可持续发展等领域,都是近两年的热点。


比如,一位学生在同济大学教授联合指导下,研究新能源汽车设计与消费者体验的关系;另一位学生探讨“AI人类学家”与“真实人类学家”在消费者数据分析中的差异;还有学生研究ESG理念在高端酒类品牌的营销创新中如何落地。


“我们允许学生75%的研究由外部导师指导,只要对方符合副教授以上资格,并且研究活跃。”赵贞和介绍,“跨校、跨国、跨领域的指导,是我们项目的特色。比如有的学生的导师来自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有的来自法国本部,这些组合本身就是跨界创新的体现。”


03

从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知识实验室”


法国里昂商学院DBA项目中国学生的占比超过90%,但其定位始终是“全球化”。课程主要在上海开设,同时设有三次“移动课堂”——深圳、哈尔滨、法国里昂。


“我们的移动课堂,不只是换个上课地点,而是走进华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企业和高校,带着学生在这些机构上课、交流。这样的跨学科体验,也让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拓展。”赵贞和说。2024年,他们还与同济大学共同承办了全球汽车论坛,邀请海内外学者与博士生共同探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


这种“移动课堂”不仅让学生看到产业的纵深,也让项目成为一个知识流动的“桥梁”:既连通法国总部与中国企业,又连接科研机构与真实市场。


此外,项目还会安排一次赴法国里昂的学习之旅。学生会到访里昂商学院总校区,聆听法国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与当地学者面对面交流。“这是我们全球工商管理博士DBA项目的特色之一——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是全球联动的。”


赵贞和进一步说明,项目中也有不少国际学生,“有来自日本、马来西亚、东南亚地区的同学,但整体上中国学生还是占多数。”不过,他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许多学生虽然在中国工作,但在欧洲有业务或投资布局,越来越多的学员正以DBA为平台,将视野拓展至欧洲市场。“比如我们2024级的一位学生,他一个月要往返欧洲2—3次。他的博士生导师就是我们里昂总校的教授,通过连接,让DBA不只是学位,更是一种国际战略资源。”


他补充道:“我们的学生可以选择亚洲区的导师,也可以选择法国本部的导师。他那位导师在欧洲的商业圈非常活跃,对欧洲市场的理解也特别深,这对学生拓展欧洲业务帮助很大。”


随着中国企业“出海”成为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东南亚投资建厂,但最终目标仍是面向欧洲市场。赵和贞认为,这正体现了项目的独特优势:“我们这个博士项目真正的全球化,不只是课程内容或师资结构的全球化,更在于学生的视野与实践都是全球的。”


谈及学生构成,赵贞和称,DBA项目的课堂是一个“多代际、多产业”的生态系统。既有60后的制造业董事长,也有80后的新消费创业者。咨询、医疗、电商、汽车、酒业……不同领域的管理者带着真实问题而来,也在碰撞中找到新的思考维度。


“他们之间的对话很有趣——有经验的企业家带来行业洞察,年轻创业者带来数字化思维,学术导师则把这些现象提炼成理论。”赵贞和说,“这就是DBA的魅力:知识不是被灌输,而是在对话中生成。”


这种互动让他看到了管理教育的新方向。“过去博士教育太强调理论、发表、模型,但现在我更看重‘影响力’。一个好的DBA论文,可能不会发在顶刊,但能改变一个产业的认知模式。”


当被问及他对未来5年的DBA项目设想时,赵贞和说道:“我希望法国里昂商学院的DBA项目能成为一个真正‘双循环’的知识生态——既让中国的企业家理解世界,也让世界的学界理解中国。”


赵贞和坦言,作为学术主任,最大的挑战不在教学,而在“协调”:如何让法国总部的标准与中国市场的需求对接,如何平衡学术严谨与学习灵活度,如何在多语言、多文化的体系中保持教学一致性。


“但同时,这也是最大的收获。”他认为,“我们有太多值得被世界看到的管理实践。我的使命,就是帮助这些经验变成用学术语言、可被世界理解的理论。”


赵贞和表示:“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让知识产生改变。”


法国里昂商学院的DBA项目,不只是一个博士学位,更是重塑了商科教育。它让商业领袖重新成为学生,也让学术研究重新回到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共振,正是在这样的共鸣中,激发出教育的生命力。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商学院11月刊

我也说一句

已经有条评论

全部评论

    下一篇:解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专访中央财经大学文化院长朱飞

    QQ空间 新浪微博 豆瓣网 微信

    请先来登录吧

    没有经营者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请先来注册吧

    已有经营者账号?立即登录

      报名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

      加入班级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