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费者的认知趋势与可持续消费困境,对企业而言意味着什么?企业该如何将其与商业价值真正有效协同?
文|石丹 ID | BMR2004 尽管在过去几年中,消费者对可持续议题的关注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波动,甚至在某些阶段有所下降,但贝恩公司最新的研究报告《远见卓识:2025年全球可持续发展CEO指南》(以下称《指南》)显示,在对包括中国、美国、英国等8个国家在内的1.4万名消费者的年度调查中发现,虽然他们正面临信息过载,地缘政治冲突、经济不确定性压力等众多问题感到担忧,但仍有80%的消费者高度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并会青睐那些提供创新、实惠且可持续产品的公司。 同时,《指南》还揭示了一个现实:那就是可持续产品在供给侧存在很大的问题,当消费者走进超市、打开购物App或考虑更换汽车时,他们常常感到“无从下手”。他们不得不面对的是价格高昂的“绿色溢价”、性能不佳的环保产品、混乱不清的环保标签以及本地市场稀缺的可持续选择。那么,如何破解这一“绿色悖论”?当前消费者的认知趋势与可持续消费困境,对企业而言又意味着什么?企业又该如何将可持续消费与商业价值真正有效协同?对此,《商学院》记者采访了贝恩公司全球专家合伙人刘洋。 01 从“口号时代”到“行动时代” “‘80%的消费者高度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一调研结果,本身就说明了可持续议题具有深层韧性。”刘洋告诉记者,“可持续不是一种短暂的社会风潮,而是一种根植于时代背景下的结构性转变。人们对于环境责任、资源节约、社会公平等价值的追求,正逐步内化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而非仅仅停留在口号或标签层面。” 刘洋认为,有三大趋势正在塑造未来的消费格局。 趋势一:可持续消费是时代的主旋律,具有强大的韧性与持久性,不会因短期波动而褪色。这不仅体现在上述消费者端,从企业领导层的视角,这一趋势同样清晰可见。以CEO群体为例,2020年前后,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企业承诺可持续发展的高潮,许多公司纷纷发布碳中和目标、绿色转型计划和ESG(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战略。然而,随着欧美部分国家政策风向的调整以及宏观经济压力的加剧,一些企业的公开表态有所减弱,外界一度担忧可持续议程是否会因此放缓。但深入观察发现,这种降温更多体现在宣传层面,而非实际行动。许多CEO虽然不再频繁高调谈论可持续,但他们正在将承诺转化为切实的执行——从供应链优化、产品设计革新到能源结构转型,企业正通过扎实的行动创造可衡量的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 这表明,可持续发展正从“口号时代”迈向“行动时代”。企业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绿色包装或营销话术,而是更加注重通过创新实现真正的可持续成果。这种由表及里的转变,正是该议题具备长期生命力的重要体现。 趋势二:市场权力正向消费者倾斜,企业必须以真实价值赢得信任,否则将面临被抛弃的风险。除了宏观趋势的延续性,另一个显著变化是市场权力结构的重塑。“在中国市场,消费者掌握了更多的数据、工具以及选择的空间。”刘洋表示,“消费者不仅掌握着更丰富的信息渠道,拥有更多元的选择工具,还具备更高的价值判断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若想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与支持,就必须表里如一,提供真正有价值、可信赖的产品与服务。”刘洋坦言,单纯的“绿色营销”或“环保标签”已不足以打动人心,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用脚投票——当企业无法兑现其可持续承诺时,他们会选择不消费,或转向更具责任感的品牌。 趋势三:所谓“可持续消费鸿沟”不仅是消费者行为的问题,更是供给侧创新不足的体现。长期以来,业界普遍认为存在一个“意愿—行为鸿沟”(Say-do Gap),即消费者虽有可持续消费的意愿,但在实际购买中往往因价格、便利性等因素而放弃选择。“今年的调研让我们重新思考这个问题,这一鸿沟的根源,是否更多在于供给侧?”刘洋表示。事实上,当前市场上仍普遍存在让消费者在“价格”“性能”与“可持续”之间做取舍的局面。许多“绿色产品”往往定价高昂、功能受限,导致普通消费者难以负担或不愿尝试。这并非完全由于消费者缺乏意愿,而是因为供给侧未能有效创新,未能提供真正满足大众需求的解决方案。因此,企业需要转变思路,不再将可持续视为附加成本,而是作为产品设计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技术创新、模式优化和产业链协同,提供兼具价格合理性、使用性能与可持续属性且无须妥协的可持续产品。 02 以消费者为中心,理解“人货场” 对于当下的中国市场而言,“高歌猛进”的时代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稳健、精细、可持续的增长路径。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企业经营,都必须转向“细水长流”的模式——减少浪费、提升效率、注重长期价值。这恰恰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可持续不再仅仅是道德选择或品牌装饰,而是适应新时代生存与发展需求的必然战略。企业必须从追求短期爆发式增长,转向构建长期韧性与可持续竞争力。 刘洋表示:“在当前中国经济步入新发展阶段的背景下,企业若想有效把握可持续消费的趋势,必须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架,真正以消费者为中心,深入理解‘人货场’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 “人”即消费者,是所有商业活动的起点。企业需要深入洞察不同人群的需求差异,结合性别、地域、生活方式等多维度进行精细化划分,真正理解“谁在消费”。 在探讨可持续消费的实践者群体时,《指南》调研发现:在全球范围内,婴儿潮一代(Baby Boomers指1946年~1964年出生的人)在形成新的可持续生活习惯方面,践行程度超过了Z世代(指1996~2007年出生者),这一发现打破了“年轻人更环保”的刻板印象。 刘洋解释,与Z世代高调宣扬环保理念或频繁使用“绿色”“低碳”等流行话语不同,婴儿潮一代更倾向于将可持续视为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 同时,这代人普遍具备更强的经济实力和生活自主性,这构成了他们践行可持续消费的“能力基础”。相比之下,Z世代虽然在价值观上高度认同可持续理念,但由于处于人生早期阶段,面临生活的诸多压力,其行动力受到明显制约。由此可见,可持续消费的驱动力是“价值观驱动”叠加“能力驱动”。 回到中国市场,由于经济发展路径的独特性,严格意义上的“婴儿潮”在中国并不存在,但65后至75后群体在经济地位和社会影响力上,与欧美的“婴儿潮”一代具有相似性。他们具备较强的消费能力和生活自主性,开始从“为家庭储蓄”转向“为自己生活”,对品质、健康和环境的关注度显著提升。而80后则更为平衡,既重视家庭责任,也追求个人价值;90后更加自我,强调个性表达和理念认同;00后及之后的世代则进一步升级为“价值共创者”,他们不仅选择品牌,更希望参与品牌塑造,甚至引领消费趋势。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正加速迈入深度老龄化阶段,这一人口结构的转变对消费市场的影响尤为深远。这意味着,企业所面对的核心消费群体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备老、适老、养老”的灰发和银发群体规模和消费能力持续上升,他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和价值诉求与年轻一代存在显著差异。企业必须重新设计产品功能、服务流程和沟通语言,使其真正契合老年用户的实际需求和生活场景。 “货”即产品或服务,是价值的载体。在可持续语境下,“货”不仅要具备环保属性,更要兼顾性能、价格和用户体验。刘洋介绍,《指南》数据显示,44%的消费者将“不一致的可持续实践”视为最大障碍,超过了价格因素(42%)。例如,一个有机水果被多层塑料包装包裹,或一个高碳排放的电子产品使用了可回收包装,这类“矛盾产品”让消费者感到被糊弄。这说明,消费者对可持续性的期待已从“表面环保”转向“全生命周期的透明与一致”。同时,刘洋强调,企业不能再让消费者在“可持续”与“性价比”之间做取舍,而应通过创新设计和技术升级,提供无须妥协的解决方案。 “场”的变化则与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从搜索引擎时代到电商平台,再到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每一次技术迭代都伴随着消费决策路径的重构。《指南》数据显示,全球已有超过50%的消费者在不同程度上借助AI辅助其可持续生活方式的选择。约三分之一的人依赖AI进行环保产品推荐。这一趋势在新兴市场尤为显著:中国65%、阿联酋74%、印尼82%的AI用户都在用技术指导绿色选择。随着AI的普及,那些拥有准确、透明且易于访问数据的品牌,将更有可能被算法推荐,从而赢得消费者信任。 刘洋特别指出,AI时代,技术和信息的平权,打破了企业对信息的垄断,使得消费者在决策时更加理性、审慎。在此背景下,企业面临全新的挑战:如果不能主动、真实、透明地披露产品信息,就极有可能在消费者快速的信息筛选中被淘汰。因此,企业必须做到“表里如一”——内部实践与外部沟通必须高度一致。任何虚假或夸大的宣传都将被迅速揭穿,损害品牌信誉。 03 消费者不会为“绿色溢价”长期买单 刘洋坦言,长期以来,许多企业在推进可持续发展时,其起点往往是外部驱动,例如响应政府监管要求、履行公众承诺、满足ESG评级标准,或是应对供应链上游的环保审核。这些动因本身并没有错误,企业确实承担着社会责任,也需要在合规框架内运营。然而,问题在于,这类可持续举措的出发点并非“以消费者为中心”。因此,即便过程中产生了技术创新或流程优化,也往往难以直接转化为消费者可感知的价值。 “在探讨可持续消费话题的时候,企业依然应该遵循‘第一性原理’,从最根本的商业规律和自然规律出发,重新审视问题的本质。对消费品企业而言,‘第一性原理’的核心就是回归消费者价值。”刘洋说,“企业还需意识到,可持续不应是少数人的‘特权消费’,而应逐步走向大众化,当前市场上普遍存在‘可持续=昂贵’的认知鸿沟。” 毕竟,消费者不会为“企业减碳10%”这样的抽象成果买单,他们关心的是:这个产品是否更耐用?是否更安全?是否更便捷?是否让我生活得更好? 正因如此,当前可持续消费领域最迫切需要的,是一种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引领式创新。从实践来看,刘洋认为,耐用品行业在这一领域的探索较为突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固然离不开政策扶持与基础设施建设,但其能够实现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的跨越,根本原因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真正优于传统产品的新选择。“早期新能源汽车虽价格较高,但它并非简单地以‘环保’为唯一卖点,而是通过智能化、低使用成本等多维度的体验升级,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出行方式。它不是内燃机车的替代品,而是一个全新的物种。”刘洋说,“在创新之路上,它通过‘卷’自己,让消费者不去妥协、不去做选择题。” 显然,这种创新是根本性的,是基于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刻洞察:人们不仅希望减少碳排放,更希望拥有更智能、更便捷、更经济的交通工具。新能源汽车通过电池技术、电驱系统、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等全方位的技术突破,实现了“既要环保,又要性能,还要智能”的多重价值整合,让消费者无须在可持续与实用性之间做取舍。随着技术成熟与规模效应显现,其成本不断下降,最终形成不可逆的市场趋势。即便补贴逐步退坡,消费者依然持续选择新能源汽车,这正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创新所赢得的市场认可。 在刘洋看来,类似的成功模式也广泛存在于智能家居、消费电子等领域。例如,现代智能家居系统通过节能算法、远程控制、场景联动等功能,不仅提升了生活便利性,也间接实现了能源节约。这些产品的成功,本质上都不是“因为环保而被接受”,而是“因为更好而更环保”。 刘洋指出,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重要规律:可持续消费的普及,必须建立在产品本身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基础之上。消费者不会为“绿色溢价”长期买单,除非这个溢价带来了等值甚至超值的使用价值。因此,企业的创新方向应是“卷自己”——在价格、性能、设计、体验等维度不断自我迭代,打造一个无须妥协的产品。当可持续成为产品优势的自然组成部分,而非额外负担时,市场才会真正打开。 04 问题无法在孤岛中解决 对企业内部而言,“可持续”并非某一个部门的职责,而是一项贯穿研发、采购、生产、物流、营销、销售等全链条的系统性工程。然而,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部门墙”往往使得可持续战略难以真正落地。因此,如何打破组织壁垒、实现高效协同,成为企业能否成功转型的核心问题。 对此,刘洋认为,一个根本性的认知转变至关重要:企业不应将可持续视为一个孤立的、附加的议题,而应将其融入核心业务创新之中。当可持续被当作一个独立的“环保项目”或“CSR任务”提出时,它往往难以获得高层的足够重视,也难以调动跨部门的资源与配合。相反,当可持续与明确的业务价值、消费者需求和市场机会深度绑定时,它就不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得更好”的战略选择。这种融合了商业价值与可持续价值的“双价值驱动”模式,才是推动组织变革的真正动力。 例如,一家咖啡企业若想建立核心竞争力,不应依赖捐赠或公益活动,而应致力于“卖可持续的咖啡”——通过公平贸易、再生农业、低碳加工等方式提升咖啡品质与供应链韧性,同时满足消费者对环保与社会责任的期待。当这种可持续咖啡的销量越大,其带来的环境与社会效益也就越广泛,形成“商业增长”与“社会价值”的正向循环。 刘洋坦言,这一战略选择必须由企业最高决策层自上而下地推动。企业的领导者需要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识别出那些兼具消费者价值与可持续价值的“战略锚点”,并做出果断的取舍。尽管借助大数据、AI等现代工具,企业可以更精准地洞察这些机会,但最终的决策仍依赖于领导者的战略眼光。 可持续消费的成效具有显著的“复利效应”,只有选择一个明确的“战略锚点”,持之以恒地投入与优化,才能积累品牌信任、提升运营效率、扩大市场影响力。 来源 | 《商学院》杂志11月刊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