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阿里研究院,读懂大数据

走进阿里研究院,读懂大数据

活动时间:2016-02-02

活动地点:北京市阿里巴巴总部

首度开放的阿里研究院,看看何为真正的大数据

走进阿里研究院,读懂大数据

马云曾说过:过去七年里很快进入互联网经济,很快从IT时代走入DT的世界,这不仅仅是技术的提升,同时也是思想观念的提升。他这里说的DT到底是什么意思?

当国内“双十一”一天的线上销售额超过了美国感恩节网购季5天的销售总额;当‘双十一’为典型的互联网驱动的商业生态;当中国有3千万人在购买全球产品;当互联网改造着城市也改造着农村;我们正处在一个需要被重新定义的世界,一个快速变革的世界,一个“原子/比特”双重结构的世界。

新技术、新应用、新理念、新模式不断出现,昭示商业和管理的巨变。在消费者为中心的时代,任何商业制造、生产的环节都要围绕消费者的数据进行。伴随着商业逻辑的重大变革,“大平台+小前端+富生态”的组织形态开始大量出现。

面对技术浪潮对商业发展生态的影响,我们该如何应对?借阿里推出解读DT时代商业生态的全民读本——《智慧之巅:DT时代的商业革命》之际,2月2日阿里晶读第九期,走进成立于2007年的阿里研究院、这个被称为“DT时代的智库平台”的能量场。

在开放、分享、透明的互联网精神引导下,阿里研究院的两位高级专家,着眼于阿里目前的商业版图布局,以前瞻观点去点拨那些希望在未来有所突破的企业!

活动信心

活动主题:走进阿里研究院 :DT生态——看得懂的未来生态             

活动时间:2016年2月2日(周二)  13:30——17:00                

活动地点:北京阿里巴巴总部(北京市朝阳区西大望路甲12号国家广告产业园A座7层)              

主 办 方 :中国经营报社  商学院杂志             

联合主办方:阿里巴巴研究院             

承 办 方:中国经营者俱乐部

支 持 方: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活动嘉宾

走进阿里研究院,读懂大数据

走进阿里研究院,读懂大数据

阅读推荐

走进阿里研究院,读懂大数据


2 月2日,阿里晶读第九期走进阿里巴巴位于大望路的北京总部。这场难得打入“阿里内部”的读书会,迎来了50多位慕名前来的各行业的晶读会会员们。目前,阿 里巴巴生态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商业服务生态,该如何去看待阿里帝国呢?两位老师似乎在说,不做帝国,做有机生态园。这场以《DT生态——看得懂的未来商业生 态》为题的读书会,有哪些亮点,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

走进阿里研究院,读懂大数据

走进阿里研究院,读懂大数据

走进阿里研究院,读懂大数据

《中国经营报社》副总编辑于东辉、《商学院》杂志副社长李健参加了本次读书会

孟晔博士,阿里研究院的高级专家,平和而深沉,曾就职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著有《大数据的力量》等书。从体制内到互联网公司,特别是到阿里,他感受到的这里的活力和速度。对电子商务领域有着极深研究的他说,与分享经济讲盈余不同,我们是能力增强后,给社会共享输出,帮助经济成长。所以这是根本不一样,所以会变得更大,代表商业基础设施能力共享的输出。关于“信息经济的十大浪潮”孟老师理论和实例信手拈来,能给我们哪些启发呢?

走进阿里研究院,读懂大数据

孟晔老师以“信息经济十大浪潮”为题,为我们讲述了正在发生的未来。这十大浪潮分别是:

1、信息技术呈现指数级增长趋势;

2、云网端成为新的基础设施;

3、平台经济主导新商业生态;

4、大数据潜力得到加速释放;

5、大众创新不断涌现;

6、大规模协作走向主流;

7、互联网经济体崛起;

8、互联网跨界渗透;

9、信息空间主导权争夺愈演愈烈;

10、跨境经济重塑全球贸易的格局。

1
柯达发明第一台只有0.01—0.02像素的数码相机没意义,但一旦它变成一万像素,两万像素,一百万像素,两百万像素的时候,会发现整个世界改变了。

当信息技术的增长超越了线性约束,将呈现出指数级增长的态势。因为如摩尔定律所讲,大概18个月或者两年一个芯片上,集成电路的数量翻番,处理能力变强,同时价格也下降。另外一个是梅特卡夫定律,像电话一样,如果两个人打电话的时候,这个东西用处不大,如果再多一个人,相互连接的方式会呈几何基数的增长。网络越大对新用户价值越高,同时新用户加入之后对原来网络里边用户的价值也越高。所以,当技术难点不断被突破,复杂沟通成为可能,信息技术从消费领域逐渐进入到了工业互联网的领域,这种指数级的增长会带来让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最先发明了数码相机技术的企业,却最后被指数型的增长打败的柯达公司。

2
“云”是指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那么“网”是指互联网、物联网,“端”既是智能终端也包括软件形式存在的APP等在内。通俗讲,就是像用水、用电一样去运用计算的能力。

指数级的发展的趋势,让成本大幅度下降,能力大幅度增强,在同样的时间点爆发,才促成云计算大数据能力的增强。同时,计算的成本大幅度的降低让所有“创新民主化”。不需要申请很多科研经费买设备,一个聪明研究生,只要有创意,他就可以用合理价格购买应用大规模计算能力,他就有可能成功。民主化创新的背后支撑一定是技术变革的力量,正如马云所讲到“技术在拓展商业的边界。”在巨大的需求面前,云计算必将成为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

但每项技术进步的背后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风险。阿里巴巴总参谋长曾鸣说,阿里巴巴发展的云计算技术今天能够做成,就像一枚硬币扔了好几回都朝上。因为它承担了风险。就像爱迪生的学徒萨缪尔·英萨尔要把交流电用更大规模的发电机铺到美国全国时,他冒着发电机爆炸的风险,也是一个硬币扔了好几回。《增长本质》一书中,美国物理学家提出趋势或者秩序不是在一个静态的过程中产生,而是在一个动态下产生。比如家里浴缸洗完之后,拔掉塞子,你发现水流形成了一个漩涡,在那个动态的不确定性过程中产生了秩序。所以整个互联网或者经济发展,一定是跟不确定性为伍。

后来,萨缪尔成为为推动美国商业进步非常有贡献的人物,而阿里云也为众多年轻的互联网创业者成功创造可能性。去年的脸萌APP一时下载量从百万猛增至3000万,而创始人郭列在阿里云上只花73块钱买了云服务器,应付了这种局面。

 走进阿里研究院,读懂大数据

3
“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讲过,“东西买回来我有所有权了”,到现在是“我只要能接入去使用就好了”,这是一个根本方向性的一个转变,市场经济到了真正的网络经济。

讲到平台经济主导新的商业生态。孟老师讲到,淘宝和天猫上买一件商品,后面是整个社会化的协同的运作。有IT服务商、品牌服务商、运营服务商、金融服务商、物流服务商协同去运作,帮用户最终拿到商品。

过去以工厂为主是生产者创新,但是现在由于新兴技术的发展,由于模块化普遍的采用,开放式协同创新就有可能。平台、服务商和用户一起协作,做了大家原来各自都做不成的事。那么在这个大的平台之上,基于简单的规则,呈现了一个复杂的体系。通过他们之间的互动,涌现出了单个个体表现不出来的,所以创新更多,分工也更深化。

走进阿里研究院,读懂大数据

共享经济实际上是一种贯穿性的,从通信到农业工业基础设施,从平台中服务体系到生产者、服务者,消费者自由连接体,过去数据技术,计算技术没那么发达,做不到他们之间真正的联系,现在有了之后,实现了全局的共享。比如河北邯郸的农民,他有一块地,可以找人帮他种,找人帮他维护,找人帮他收,找人帮他卖。各个层次真都是在共享,这个就是很大的不一样。

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和微经济,这些流行的概念其实是相辅相成,和协调发展,平台强了,输出共享能力也强了,才能支持更多的微经济的发展。中国其实就是因为中国中小企业众多,所以才有平台成长,才有商业生态,正反馈式的发展。

 走进阿里研究院,读懂大数据

4
马云说,以控制为出发点的IT时代,走向激活生产力为目的的DT数据时代,那不光是拼土豪的时代,还是拼你是不是真正能够跟人产生集体互动合作。

虽然越来越多各行各业专业人士投入大数据研究,但大数据的潜力还未得到释放,同样的一份数据,能看到不同的价值和联系。同时,他还必须去“云网端”,只有“端”发展,收集的数据才会越来越多,达到一个点,才有应用的可能性。目前还是在往那个方向走,并没出现所谓成熟的商业模式。

讲到第六大浪潮,大规模协作走向主流,从众包合作、网络协同,组合式创新方面,一起去冲击原有的企业边界,生产组织体系和劳动雇佣关系。比如众包,像阿里有众包的平台,猪八戒网,包括亚马逊。那么协作呢?是靠数据化,靠共同创新去做的。韩都衣舍、虾米音乐出个人专辑等等都体现网络协同的价值。

谈到信息空间的主导权争夺,与实体空间的争斗不同,未来的争执正呈现出一种向信息空间延伸的趋势。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力图实现超越的后发大国,信息空间的主导权更为重要。

孟老师认为,与其在实体空间上过多的纠结,不如在信息空间上加紧布局。在目前世界范围内崛起的互联网经济体,2015年在“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发表的互联网趋势的报告中前15大互联网公司中美国11家,中国4家,竞争从未停止。

我们也正通过跨境经济,重塑全球贸易的格局。以前我们是“卖全球”,以出口为目的,逐渐开始“买全球”,扩大进口、提振消费、平衡外汇的效果。通过“买全球”,让国外企业发现我国市场的巨大价值,更能建立国内外企业之间的联系纽带,进出口将实现良性的正反馈。

走进阿里研究院,读懂大数据

崔瀚文,同为阿里研究院高级专家,睿智儒雅,作为《阿里商业评论》的创始主编,关于阿里的商业生态,他如数家珍。从英国《大宪章》到亚当·斯密《国富论》,对组织变革深有研究的他,条分缕析为我们解释了组织生态的变革,只是希望我们用有机的视角看世界,看商业,看技术发展。他说,人作为生物,有眼耳鼻舌身意,能感受的是色声香味触法。在他眼里,一心而定,六根皆通。这颗心是什么呢?让我们从他的观点里找一找。

5
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贸易权?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到市场上去参与一些市场经营,这是不是应该也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我们现在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100多年前,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把人只当做在乎经济利益的“经济人”,工业革命下的工厂是无机的,是机械的。伴随着人性和人权的释放,组织理论发展到现在,我们花了一百年时间,又从无机回归到有机。我们开始考虑企业作为个体独立的生物,不断成长,企业内部组织,像一个一个生物一样。

生态就是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状态,可能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是他所处的生态,生态是属于所有人的生态,并不是属于某一个。商业生态在未来可能是人类获得生存和发展最大的生态。在科学技术、各项政治制度以及思想观念的不断创新的内外因共同作用下,推动着商业生态前进。

阿里巴巴有一句话叫“物种多样化”,很多的生物聚在一起共同生活形成了一个生态。

不管是从生态还是从企业角度看,还是从我们每个人看,有机体下面都是器官,全部都是有机的。我们应该把生态当做有机体来看,它是大家共同聚合在一起,共同利用新的基础设施往前走的共同体。

阿里巴巴现在是全球最大的一个商业生态,底层是有阿里云,然后有买家卖加有核心的沉淀,然后还有延伸的。最终是服务我们消费者、商家还有服务商形成一个互动的关系。

或许有了有机生态这样的概念,才能理解阿里现在的生长。

6
阿里巴巴的商业生态也是逐渐逐渐一点一点成长起来的。从1995年马云还在做中国黄页时,一开始看到技术的机会,资本在驱动,然后共同推动出来的。到2003年的时候,以淘宝网诞生为代表,技术和市场需求开始双向驱动。但是,那时都还没有形成一种生态,还没有足够多的物种共同生活发展。

走进阿里研究院,读懂大数据

阿里巴巴商业服务体系全景概略图中,九层塔一般,基础层、商业层和治理层。这个版图的基本涵盖了阿里目前布局的所有领域。在这张图上出现最多的两个字是“平台”,从大数据、搜索、创新孵化、产品技术的共享平台,到数据开发平台、应用程序开放接口平台、托管运行环境开发平台,再到金融服务开发平台和物流服务开发平台,以及生活、娱乐、教育、健康平台,展现了阿里发展“平台经济”的规模和做好“平台服务”的定位。

7
其实电子商务服务业还是一片蓝海,有一个数据,硅谷的创新差不多商业服务人员和直接产品的生产人员,比例大概是四比六,六个是创业者,四个是给他们提供各种各样服务,所以硅谷的创业生态是比较完善的。中国的比值现在可能才是九比二,还是比较远。

目前整个电子商务的服务市场已经突破万亿,近三年都在以30%到40%的速度增长2015年上半年,阿里商家服务平台——淘宝服务市场,已经有服务产品3.8万,涉及了41个大类和342个子类目,不光提供线上商业服务,有线上和线下联动商业服务。这些服务体系将来不仅仅给阿里生态服务,还可以给很多其他生态服务。未来这是一个全新的商业服务基础设施。

虽然电商竞争比较激烈,但是还是有红利的。第一个从城市和内贸向农村和全球,空间非常大;第二个电子商务更多是卖实物,现在以数字产品和服务产品为代表的新的产品崛起;第三个就是以前更多是PC端卖,现在是无线和多端增长;第四个从线上到O2O全渠道融合联动。

阿里的大数据,有这样一个过程。从一开始数据分散的到部门级的数据中心,到公司级的数据中心,现在通过阿里云形成了一个聚合分享的数据生态,形成很多数据产品。通过阿里妈妈、御膳房、生意参谋、芝麻信用等数据产品,赋能商家,优化消费者购物体验,最终推动生态良性发展,包括反炒信、打假、技术输出,同时赋能更多服务商参与进来。


走进阿里研究院,读懂大数据

8
技术的浪潮之间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从一开始60年一个浪潮到现在可能30年一个浪潮,可能到未来就5年或者3年就一个大浪潮。这些新的浪潮影响着生态环境。

如生物进化一样,商业生态也是不断进化的。就如未来虚拟大脑,人工智能,这些新的技术会对商业生态会形成一种新的推动一样,如果进化阶段出现一些问题,新的商业生态也会被替代,也会死亡。因为这样的商业生态是有机体的。


走进阿里研究院,读懂大数据

走进阿里研究院,读懂大数据

9
互动问答(摘选)
提问者一:国家现在政策倾向三个方面,第一是农业,第二是大众创业,第三是自贸区的跨境电商,我不知道阿里研究院对这三个行业有什么更高的建议?

崔瀚文:阿里巴巴现在新的战略方向,一个是农村,一个是跨境,还有是大数据,本身从商业生态推演的角度来讲,是最有活力的地方,还有很多红利在。阿里现在也是有很多的业务在拓展,但是拓展的过程中还是在边界上面,需要面临到很多好的或者不好的,需要尝试,需要反馈。

孟晔:其实我们研究院在这几个方面都有研究,包括创新,包括跨境电商,然后还有一个是农村。我们有个网站,就这几个方面的报告都有。因为我们有一个研究领域的划分,你们可以去参考一下。

另外我觉得创新发展的方向不是哪个公司能够完全说准,或者说政府就完全能说准,还在于企业家怎么从里边去找机会。我比较反感一个词,就是干货。几大干货云云,其实都是没有什么大用处的,如果是常规的,谁都可以去学。关键是趋势性的把握。

前阶段有一个例子,到浙江去调研,浙江金华汽车配件行业很发达,他们跟着游学到了美国,他说,一到了特斯拉,那些老板非常焦虑,把前面车盖打开,看里边还剩什么东西,一看刹车片还在,这事能做,有的一看水箱没了,那活就干不了。但是,我觉得他们其实是很聪明的,能够看到大的趋势在哪儿,怎么做相应的调整。

另外一个,现在互联网+很时髦,要看你的资源和机会想怎么去做。一个服务商在阿里云上面开发系统,什么系统呢?全国有那么多森林,护林员,上面要监督他,他每天按没按照线路走一遍,别给了钱没干活,所以就做了一个系统,同时采集森林的温度湿度,看看容易着火这些东西,后来他就挺聪明,找到这边的公司,你说这里边有什么机会呢?

他发现护林员其实每天工作完后很辛苦,收入不高,还很寂寞,因为林子里面跑。他说,一个是可以通过他们走的线路,他知道哪个地方最好玩,如果跟旅游项目一结合,像当地人一样,能带驴友走最好的线路,提供住宿、餐饮信息,同时还有原生态的林子里边种的山货,通过淘宝网卖上。这个意思就对了。

他是基于原来的资源,或者他掌握的信息,去想怎么跟这个平台合作,怎样把价值更大释放。实际上真正聪明人就在各行各业,他们把握信息后,找到可以实现的跨界和连接。这就是原创的企业家精神。

跨境也好,农业也好,甚至创新的领域也好,很多人都在这么做。也有人说,BAT搞这些平台,我们没有机会了!不是啊。比如我们看了好多企业,地方有的产业带,比如我是纺织企业,数字纺织设备很贵,零件得备着,一旦坏了就得停工。有很多家企业,这个时候,如果要有一个基于当地的电子商务平台,原来各个厂家一块要买一百件的,他买十件,通过电商平台租给他们,这一样挣钱,这是生产性服务业。实际上是源源不断的,有了技术能力之后,关键看你怎么去想,怎么跟时代的趋势去吻合和对应。

所以这些领域以及更大的领域,我觉得都存在机会。

提问者二:过年支付宝推出的加好友“集五福”送红包活动,在年轻人中间很火,阿里是不是要把支付宝也建成类似于微信的一个社交平台?

崔瀚文:你有没有把支付宝当做一个有机体来看待。问我们或者说是问一个研究的人员,或者你问阿里巴巴集团,你说你认为支付宝是不是要做成微信,或许没有答案。你如果把他想像成一个要成长的生物,它能长成什么样子,不是任何一个人说了算。其实我们只能看一个趋势,但是谁也很难去说它要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壁垒,总是想不断的去扩大,去纵深地发展,把根扎的越来越深。这种成长同样适用于每个商业组织,每个个体。

其实社交属性增强对于每一个互联网产品来说都是非常希望看到的事情,本身这件事情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它是不是要做成那样的产品也不一定。

孟晔:互联网公司有些事情你不进来你是感觉不到他们原来是这么干。这个领域不会做五年年的规划,因为变化很快,在试错。还有另一个方面,比如说你把支付宝,把淘宝看成一个平台,帮商家服务看作一个企业的服务体系,它跟过去不一样,这个服务体系跟所有的消费者,跟企业,是一个共生的关系,是互相互动,是活的,这个角度需要在不断的演变,所以有可能这个事觉得不对了,就换另一个方向。它一定是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不是说,我先入为主地去限定我要去做什么。这个大家都可以发挥想象力去猜想是一个什么样的。

提问者三:老师您好,阿里现在的生态已经是发展非常大了,有点类似把商业全包了的架式,有一个问题,不同于京东很多自营模式,阿里哪些部分外包,哪些部分自己来做,有边界吗?阿里可能以后重点发展哪些领域?能否再做一下解读,谢谢。

崔瀚文:其实还是回归到一开始说的有机生态那个角度,它看到有资源的地方,看到比较有水分的地方,或者是生物比较多样的地方,自然而然会去生长,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生态发展到一个地方,它都能够成功。就像我们看亚马逊也没有把整个全世界商业全部都给吞并掉,但是它是在它的系统里面还是发展的很好。

其实阿里的生态也是这样。我们在探讨一些边界,不断去碰,包括做研究,我们在努力,在使劲,但不一定我们都能成功,都能做成。这个里面其实是很复杂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我们给养够不够?体系好不好?然后环境对不对?趋势对不对?另外也有可能就是你那个人行不行?你那个团队内深的力量足不足够强?可能就是有的方向并不是很好,但是团队很好,他们就是做出来了。这在阿里内部也有很多,也有很多本身可能看着很好的方向,最后没有做出来,这也是有很多。

所以其实就跟刚才回答支付宝成长的方向很像,我们现在很难去说某几个方面是要怎样去发展的,只能说在那个位置的时候,我们势必要去成长,要去发展,要去找到新的方向,但是不一定就能成功,但是大家都是在碰。

另外一个,其实阿里现在也是有一个大的边界。马总说等到阿里销售GMV发展到十万亿级别时,员工不能超过5万人,虽然不是很明确业务部门该怎么做,但这其实就是一个边界了。我们现在增长这么快,就那么些人,那这些人到底是往哪个方向走?最后慢慢可能就回到最核心的地方,能做下去的地方,其实这是一个边界,但是这不是物理机械的边界,是一种生物的更大范围的边界,我是这样理解的。

提问者三:符合您说的生长的理论,就哪块生长会比较大,就跟腾讯的微信一样,一下子生长起来,其实未来可能以后也是会诞生更多的阿里的生长模块出来。

孟晔:刚才讲的那张大图,它是商业服务的体系,那个体系只是用阿里做一些例子说明,但实际上要说的是以后未来整个的商业生态体系,其实不一定是阿里这样的公司,会把各个职能相当固化在上面,会有很多公司长出来。

第二点,从目前来讲,像我们讲到的大数据的发展,这些东西看做生产资源,但实际上现在对它的探索和利用仅仅是刚开始,现在的不管是社交网络也好,还是电子商务也好,仅仅是互联网小试牛刀,真正用数据产生价值,大家都还没有成熟的模式和怎么去推进,所以我觉得这个市场本身这个边界是非常大的,不存在现在,谁就能赢,或者是谁就可以把这个事做好的。迭代也是非常快的,就像微信出来之前可能有些模式会很成功,当时觉得如日中天,可能微信一出来,就觉得原来那个就被颠覆或者边缘化或者怎么样,那微信也有可能面临这样的结局。

 而且现在我们刚才讲到技术的趋势,超过起点之后,这是不能替代人的。就想这个方面机器比人强,那个方面机器比人强,但另一方面再往前想一步,就让机器做机器能做的事,人回归到和人接触,人之间交流做的事,而不是像现在咱们坐在这或者在家里吃饭的时候,盯着手机屏幕孩子在一边你也不跟他说话,或者有一个社交的机器人,跟机器人交流,跟他表演,就不能忍受真人跟自己交流的冲突。

所以这个技术在进步,商业模式在发展,实际上更拷问人本质是什么,人怎么跟人去交流,人跟人怎么去开展合作,我想这个是永远的一个新鲜话题。

崔瀚文:还要补充一下,爱迪生的例子特别好,GE公司发展了电力事业,先是直流电、交流电,如果说是在当时,当然GE现在也很厉害,那么推演的话,那全世界所有的东西都是基于电的,互联网也是基于电的,它就把全世界所有东西都做了,但现在来看也没有。在当时觉得GE无所不能,发展电冰箱、洗衣机,都是基于技术可以发展出来的,但是现在来看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做了,其实还是,但是这个也不能诋毁它的伟大,也不说明什么事情都能做。

QQ空间 新浪微博 豆瓣网 微信

请先来登录吧

没有经营者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请先来注册吧

已有经营者账号?立即登录

    报名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

    加入班级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