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初十年:错失的“白银时代”(上)
100年前的1916年,放在中国大历史的视角下来看,我认为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我们所熟知的近现代史叙事,基本上以辛亥革命、民国肇始(1911~1912年)为分界点,自此中国由传统社会演进为现代社会,由君主帝制转变为共和民国,之后再逆转到“党国”。1916年,只...
-
-
-
再造东瀛:战后美国对日本改革的得与失
二战后期,盟国举行了两次重要会议,并共同发表宣言和公告,既奠定了战后的国际秩序,也为战胜日本后如何通过彻底改造,消除其对世界尤其是亚太地区和平的威胁定了调。一次是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国首脑参加的开罗会议,一次是1945年7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出席的波茨...
-
-
晚清的四张面孔:道光帝确曾欲立奕訢为皇太子
道光帝共生有九个儿子。次子、三子均早殇而亡。1831年,即道光十一年,年已二十三岁的长子奕纬却突然而亡。因其死因不明,民间传言纷纷。大约1840年(道光二十年)以后,年近六十的道光帝开始思考关系“国本”的立储问题,并为此而长期举棋不定。 皇四子奕詝、皇五子奕誴...
-
-
权力之毒:最牛商人之死
商人玩政治,利润极高,这是中国特色的政商关系史不断证明了的。1在极其擅长“装”的中国历史上,似乎只有吕不韦一人对政商关系的利益驱动直言不讳。《战国策》曾经记载了吕不韦与他父亲的对话。吕不韦问:“耕田之利几倍?”吕父回答:“十倍。”又问:“珠玉之赢几倍?”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