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鸡大学”横行:假文凭最低150元 最快一两天到手

深蓝VOL70 2016-06-07 2381 0

高考进入倒计时,民间教育服务类网站“上大学网”近日发布了《第五批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曝光73所“野鸡大学”。


“野鸡大学”横行:假文凭最低150元  最快一两天到手


这些网上公布的“野鸡大学”,是没有实体、子虚乌有的假大学,没有注册,没有校舍,没有师资,也不招生,它们靠在网络上售卖假文凭获利。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曝光的这些虚假大学从严格意义上讲不叫“野鸡大学”,其行为从本质上说,是利用网络搞一个虚假的大学网站卖假文凭。为此,应该由司法机关以涉嫌诈骗罪进行追查,及时注销网站,同时要从消除我国“学历社会”的学历情结着手,消除假文凭现象。


名字多为仿冒,北京是重灾区


本次被曝光的73所虚假高校涉及16个省市,其中北京地区有23所,约占1/3,居全国之首。

    

该网站自2013年开始发布虚假大学榜单,到目前为止,已有401所“野鸡大学”登上榜单。记者发现,每一批“野鸡大学”榜单发布时,北京都是“野鸡大学”重灾区。

    

“北京的虚假大学多,不是虚假大学建在北京,而是取名为北京某大学的虚假大学多。”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这样取名才对购买假文凭者更有吸引力。

    

绝大部分“野鸡大学”仿冒正规高校名称,如北京信息工程大学、上海工商学院、江苏经济贸易大学等听起来都很高大上。仅从名字上看,和正规高校大连科技学院放在一起,“野鸡大学”大连科技管理大学反而更像正规大学。 

    

记者查看“野鸡大学”大连科技管理大学官网发现,其“学校简介”一栏严重抄袭大连科技学院的简介。网站只留了邮箱,无其他任何联系方式。《中国经营报》记者逐一搜索榜单上北京的23所“野鸡大学”的官网,有21所设有官网并且能够正常打开,而网站内容要么抄袭其他高校,要么并无实质内容,要么内容陈旧多年未更新。


记者联系留有电话的11所“野鸡大学”,要么无人接听,要么电话为空号。


官网做的不错,但留下的电话却打不通。熊丙奇认为,这主要是配合购买假文凭者用的,有的人购买假文凭去找工作,为了让用人单位相信这是真的,给用人单位看学校网站,而有的用人单位也不会真的到官方的网站去验证文凭的真假。


假文凭售价150~4500元不等


《法制晚报》报道称,从去年高考结束后至今,上大学网陆续收到多位热心网友发来的假文凭报价表,上面有500余所学校的文凭在售卖,价格150元至4500元不等,最快1至2天即可入手。


近期,媒体纷纷报道“野鸡大学”并提醒考生和家长注意不要被虚假大学所骗。网友纷纷责怪教育部门监管缺位。


熊丙奇认为,“野鸡大学”卖假文凭的性质就是网络诈骗,和网络电信诈骗、金融诈骗一样。对此现象进行治理,不是由教育部门加强监管,而应该由司法机关进行严厉查处,及时在网上发现虚假大学网站,然后注销网站,并顺藤摸瓜铲除诈骗团伙。

    

“购买假文凭者其实是知道这是虚假大学的。”熊丙奇认为,就其“运行模式”来看,如果考生没有考出理想的分数,只要不想购买假文凭,根本不会遭遇虚假大学。

    

上大学网将上当受骗者分为三类人,低分落榜但很想上大学的高考生和家长;因学历门槛在报考、评职称、升迁方面受限的在职或求职者;能力不够、虚荣心强的低学历者。

    

专家表示,“野鸡大学”的根本问题是假文凭问题,而假文凭现象又和我国“学历社会”对学历的盲目崇拜有关,学历是求职的敲门砖,有人没有这块砖,就去弄一块假的,加之有用人单位招聘存在腐败现象,假文凭问题也就泛滥。针对这一问题,熊丙奇认为必须改革我国的人才评价制度,消除学历社会。


假大学、假文凭、假认证一条龙生态链以假乱真


既然网站电话联系不上野鸡大学,也找不到实体,受害者怎么会被骗呢?


“他们自然有自己一整套的玩法,已经形成一个假大学、假文凭、假认证的一条龙生态链。”上大学网负责人告诉记者,一些带有“学历教育”字眼的QQ群,里面都是做渠道的人员,专门负责寻找客户。而虚假大学自己的网站只是用来给客户看的,其配套的学历文凭证书查询几乎以假乱真。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是教育部指定的学历查询唯一网站。大白科技有限公司CEO李铁表示,正规公司的HR会通过学信网验证应聘者的文凭,用人单位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虚假大学的存在,一方面满足了购买假文凭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因为信息不对称,让一部分人信假为真,花钱上当。对此,上大学网负责人提醒想不劳而获者,不要相信这些虚假大学的宣传,更不要相信花钱可以买文凭、买学历,这显然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

    

据北青网报道,虚假大学固然欺骗手段高明,但也并非毫无防范的办法。首先要考生及家长应正视高考失败的情况,不要相信所谓的录取“潜规则”。其次要认真阅读“高校报考指南”类的,且是通过正规渠道发放的高校资料,不道听途说高校信息。通过高校的官网也可以进行真假的鉴别,正规大学的官网内容和资料会经常更新,并且学校域名以“.edu”结尾。而虚假大学的官网页面多为抄袭的正规大学页面,不会定期更新,而且总伴随“在线咨询”的弹窗。

 

(许晓  中国经营报记者)

我也说一句

已经有条评论

全部评论

    上一篇:一家百年洋行的“焦土抗战”

    下一篇:7年后联想首度亏损,手机业务遭遇成长烦恼

    QQ空间 新浪微博 豆瓣网 微信

    请先来登录吧

    没有经营者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请先来注册吧

    已有经营者账号?立即登录

      报名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

      加入班级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