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董云: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2025-07-15 12 0

西北大学董云: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生意之道在生意之外,商业的本质是共生共荣的“生态雨林”,利他的长河自会托起所有顺势而行的航船。


文 | 赵建琳

ID | BMR2004

当前,国际竞争的本质已演变为创新生态的较量。传统单点突破的科研模式难以应对“卡脖子”技术难题,亟须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形成“需求牵引研发、技术反哺产业”的闭环,加强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在2025年3月底举办的“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50人论坛”上,有多位专家围绕科技圈的“死亡谷”现象(即科技成果无法有效产业化)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等话题展开讨论。大家都很关心,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如何更紧密、更深入地与企业合作推进科研成果有效转化和落地。


西北大学第八届MBA联合会主席、西北大学科技园总经理、联大控股创始人董云,近几年的工作重心就是依托母校西北大学,助推校内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落地。过去几年里,董云陆续获得“科创中国秦创原U30青年企业家”“西安英才计划青年创业人才”“秦创原创新人才”等多项荣誉。


2022年以前,西北大学没有大学科技园。董云知道“西北大学作为百年名校,有很多非常好的科研成果值得被更多人看到、投入应用”。因此,他以自己创立的西安上游星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游星”,取自“解决科研成果转化最上游一公里的事,西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为运营主体,先后与西北大学共建“秦创原西北大学沣东科技孵化器”“西北大学长安产业加速器”“西北大学科技园咸阳园区”,最终形成一园三区多基地发展格局。董云还联手多位校友创立联大控股并设立联大基金作为创业引导基金。他希望通过投资、运营、链接资源等方式帮助母校推动优秀科研成果的落地,也希望在此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


目前,西北大学科技园累计孵化科技企业100余家,主要聚焦新材料、大健康、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实现成果转化60余项,贡献“科学家+工程师”队伍30余支,获得省市国家级大赛奖励10余项。董云相信,生意之道在生意之外,商业的本质是共生共荣的“生态雨林”,利他的长河自会托起所有顺势而行的航船。


01

立足母校,搭建科研成果转化的“土壤”


董云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创业之前,他在地产行业打拼多年,曾先后在中海地产、融创中国、中国奥园等知名房企从事营销工作,带过2000多人的团队。2022年,还在深圳工作的董云偶然有机会参观了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深圳理工大学科技园,看到了大湾区的前沿科技,他感受到了高校院所科研成果转化的力量,心中便萌发了转向科技行业的想法,恰又遇到地产行业下行,计划转型的董云决定离开深圳回到西安,一边读书一边开启创业之路。


西北大学是董云本科就读的院校,他对西北大学印象最深的是“西大三度”校风:学校对待学子有温度、教授授课有深度、学生毕业事业有高度。2022年,本科毕业十年的董云回到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读MBA,这一年也恰逢西北大学建校120周年,为庆祝母校生日,董云捐赠了一颗被命名为“西大星”的小行星。在与母校恩师见面交流时,董云得知西北大学至今还未成立科技园,有意寻求合作。于是双方一拍即合,董云成立上游星作为运营主体,与母校共同筹备大学科技园。


在西北大学120周年校庆日到来的前一个月,2022年9月,西北大学批准与上游星共建“秦创原西北大学科技孵化器”,孵化器为虚体研究机构,业务与学校科技处对接。相比文科而言,理工科的研究成果更易转化,董云告诉《商学院》杂志,在西北大学理工科专业里,转化率高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地球科学、化工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食品科学等专业领域。因此,依托西北大学在理工科专业上的科研优势,孵化器确定了“新材料+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产业方向。半年后,首个西北大学科技孵化器在西咸新区成立;一年后,实体园区西北大学科技园在咸阳高新区揭牌成立;两年后,西北大学科技园长安产业加速器落地。


基于西北大学物理学院光纤传感科研团队科技成果孵化企业——陕西光易智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易智感”)是首批入驻西北大学科技园的企业之一,该公司目前已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光纤传感测量等高端仪器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应用与技术服务,目标是服务于油气勘探、生产测井、油气储运、煤炭矿山、电力电网、公路桥梁、环保安全等传感检测国家急需领域。


光易智感依托的西北大学光纤传感科研团队实力强劲,先后承担完成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陕西省、中石油集团公司等科研项目40余项。据了解,如果光纤传感测量产品能实现应用,光纤将逐渐替代目前以电类、电磁类为主的传感器,成为极端环境中的主要产品,对行业或产业将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推动。


截至目前,西北大学科技园累计孵化科技企业100余家,实现成果转化60余项。园区中除了光纤测井仪器和产业化项目,还有生态环保新型胶粘材料和制备技术产业化项目、水肌酸合成技术和制备产业化项目、抗病毒抗真菌抗衰老糖蛋白产业化项目、以自研酶制备磷脂酰丝氨酸的绿色工艺项目等。同时贡献“科学家+工程师”队伍[科学家与工程师以相对固定合作模式和工作机制的科研(产业)创新团队]30余支,比如高功能性富硒食品原料开发及产业化应用队伍、新型高密度液体火箭特种推进剂及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研究应用队伍等。


作为深度参与创建科技园的人员之一,董云有着在地产行业浸润多年所积累的运营管理经验加持,自然而然地承担起科技园运营管理的责任。据了解,西北大学科技园已获批省级大学科技园、省级众创空间,有中小试基地2300平方米(中小试基地指的是依托具有行业优势和公共服务功能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围绕行业内企业产品开发工艺可行性、稳定性和安全性验证需求,提供科研成果的二次开发、工艺验证和中试熟化等中小试验证服务的开放型载体),针对产业化成熟的项目,还配有30000平方米的生产促进区。35000平方米成长商务区,负担着“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三大任务。为了服务好入园企业,董云还邀请外部专业公司入驻为园区企业提供工商、财税、人力、政策、知识产权、基金、创业导师、法律八大方面的服务。


2024年9月,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发布了《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对4028家高校院所的统计显示,2023年我国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和技术开发、咨询、服务6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总合同金额达2054.4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这一数据的增长表明我国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正不断提升,有助于我国向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的创新型经济体迈进。


02

创立基金,投资就是投人


为了更深度地参与到助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的过程中,董云在科技孵化器之外又开辟了一块投资业务。2022年年底,董云发起创立联大控股,他与几位校友一起筹集近1亿元的基金池。因为科技园依托的是西北大学,所以进驻园区的团队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授创业团队,一种是校友创业团队。联大控股会围绕西北大学教授和校友的成果,给这些企业提供资金,帮助链接资源,比如,MBA校友联合会的资源,给有需要的教授或校友创业项目匹配相应的管理人才。


在董云看来,投资就是投人,“围绕西北大学来看,投资就是投教授或投校友。”对此他也有着很明确的投资思路:如果是投教授,那么他会倾向于关注教授有创业意愿且所掌握的科研技术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项目;如果是投校友,他更倾向于关注有鲜明商业前景且能够商业化变现的校友企业。由此,联大基金逐渐形成由“长期项目(教授创业项目)+中期项目(校友创业项目)+短期项目(自投的资产盘活类项目)”构成的投资矩阵。


在西安人口最密集的核心城区雁塔区,董云的联大控股与外部公司汇智控股共同打造了汇智立丰中心,并将这栋楼作为西北大学MBA联合会校友创新创业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的落脚点。基地与西北大学科技园、西北大学科技孵化器、西北大学长安产业加速器等一起共同形成西北大学科创转化的规划版图。据董云介绍,基地之所以落地在西安繁华市区,也是为了方便创业团队在资金、人才密集区域进行合作沟通和资源对接。


基地设置了党建室、会议室、路演厅、会客厅、茶室、禅修室、直播室等,均开放给入驻基地的企业使用。首批入驻基地的企业包括星赛新材、红杉生物、高光荟聚、康健生物等。其中,星赛新材就是董云投资的一个教授创业项目,该项目由西北大学教授欧俊杰创立,此前他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后入选陕西省“高层次引进人才计划”创新人才项目,调入西北大学工作。星赛新材主要研发和销售生物分离分析材料和血液净化材料,致力于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国产替代,该项目转化仅短短一年时间,已获得“高价值转化专利项目”、“科技工作者大赛一等奖”、中国MBA创业大赛“全国银奖”等,并获政府及多家机构投资。


蛋白质科学研究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之一,其成果将催生一系列新的生物技术,带动医药、农业和绿色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我国在蛋白质组学新方法和新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但是在蛋白质修饰谱、多肽组学等方面的研究与国际一流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迫切需要发展具有原始创新性的蛋白质分离分析新材料、新方法及相关技术。


欧俊杰主要开展的是高效低残留的蛋白质样品处理技术和分离新材料的研究,以及基于色谱-质谱的高通量、高灵敏度蛋白质组分离分析技术,能够为我国科学家实现复杂生物体系蛋白质组的高精确度、高准确度、高通量和深度覆盖的分离分析,以及与疾病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筛选等蛋白质科学前沿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董云说:“欧教授做这方面的技术研究已经做了二十年,一直在迭代。”


除了教授创业项目,落地基地的还有校友创业项目,比如董云参与投资的校友企业康健生物,这是一家以做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主业的公司,产地在陕西荀阳,其以当地种植的拐枣为原料,通过加工做成拐枣酒和保肝护肝片。但由于此前科技含量不高,导致其造出的酒最高只能达到42度,保肝护肝片中的枳椇成分也不够纯,董云就引荐校友企业与西北大学食品学院的教授合作,通过教授掌握的食物提取技术将原材料进一步提纯,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健康属性。


根据董云的介绍,教授在成果转化落地中的参与程度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教授以项目制的方式与企业合作,教授只负责一定时间内的技术攻关;二是教授被聘任为企业的员工,比如以首席科学家的方式长期进行技术横向研发合作;三是教授自己下场创业,比如在星赛新材的合作里,教授以技术入股,董云投入资金和人力的同时负责公司管理。近几年,随着陕西省大力实施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工作,陆续开始有高校教授投身创业,甚至有的还产生了一定影响力,比如西北大学教授范代娣与同为校友的丈夫严建亚创立的巨子生物,已是全球胶原蛋白第一股,市值达到700亿元。


从深圳到西安,从科技园运营到基金投资,董云一直在努力尝试让实验室中沉淀着学者智慧的“书架”有一天能跃迁为市场的“货架”。当高校的智力资源与市场的需求脉冲在生态中持续叠加,中国破解“死亡谷”的密码逐渐清晰,即让创新要素在共生中自发生长,最终托起一个商业向善、生态赋能的新范式。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 | 《商学院》杂志6月刊

我也说一句

已经有条评论

全部评论

    下一篇:差异化产品力成房企生存关键

    QQ空间 新浪微博 豆瓣网 微信

    请先来登录吧

    没有经营者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请先来注册吧

    已有经营者账号?立即登录

      报名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

      加入班级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