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验"到"科学":一位战略咨询人的学习与重构——专访中欧HEMBA校友岳建宇

2025-11-10 33 0

从"经验"到"科学":一位战略咨询人的学习与重构——专访中欧HEMBA校友岳建宇中欧的学习让我意识到,创新不只是创业者的事,它其实是每个企业持续成长的驱动力。创新的关键不是“做多大”,而是“做得准”。


文|胡嘉琦

ID | BMR2004


“干战略的,其实比互联网公司还忙。”当岳建宇对《商学院》记者说出这句话时,语气里没有一点调侃。


从业20多年,从甲方到乙方、从执行者到决策者,岳建宇深知:这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忙”,而是“迭代”。


岳建宇是典型的终身学习者。相继就读于同济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以及瑞士EHL管理学院。3个硕士学位,跨越中国和欧洲的学习旅程,让他在战略咨询领域不断进化,也让他对“知识就是力量”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们是靠知识换取商业价值的。因此,战略咨询人必须不断回炉再造,否则就会被时代淘汰。”岳建宇说,“我大概每10年会再读一个学位。学校能让我重新回到‘学习者’的位置,让我对商业世界保持敬畏。”


01

当战略遇上科学


如果说同济MBA让岳建宇系统性地掌握了商业的“基础学科”,那么中欧HEMBA(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与瑞士EHL学院联手打造的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学位课程)则让他拓展了“商业的边界”。


“同济那时的学习更偏基础系统,比如战略、市场营销、审计等,是一个全面打底的过程;而中欧完全不同,它更实战、更国际化,更强调理论与落地的结合。”岳建宇说。


“教授会带你‘走进企业’,不仅听案例,还要和操盘手一起复盘决策过程。”岳建宇表示,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中欧的“案例教学”。“两年课程下来,大概要学习两三百个案例,每一门课都有十几个案例。部分案例还会被不同的教授从不同的角度拆解,比如战略学教授讲一次,组织行为学教授再讲一次,角度完全不同。”


这些课程让他重新思考“战略咨询”的底层逻辑——从经验判断到科学方法,从个体直觉到系统建模。“过去我们做项目,很容易依赖自己的经验。经验当然重要,但它不具备科学性。商学院训练的,是把这些经验重新放进科学框架中去验证。”


于是,岳建宇给同睿战略对客户的价值做了重新定义——“科学提升品牌竞争力”。


他表示,中欧的这段学习经历让他重新理解了“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真正意义。


“我们在服务很多企业的时候,也会帮助他们去做创新业务。”岳建宇说,“每个企业都希望通过创新去推动自身的发展,但过去我们的服务方式比较‘制式化’,更多是从产品、营销、渠道、运营这些层面去做规划,希望通过更大的投入和规模效应来解决竞争问题。”


这种模式虽然在过去的时代和传统业务中行之有效,但在如今充满不确定性的商业环境下,企业如果一开始就投入巨大资源,风险其实非常高。


“在中欧的课堂上,我们学习了更先进的创新方法和节奏。”岳建宇说。教授在课堂上以真实的大型企业为例,展示他们如何在创新过程中运用MVP(最小可行性产品)的概念,如何通过“小步快跑”的方式来试错与优化。


“以前我们也知道精益创业、MVP这些概念,但应用得比较零散。”岳建宇说,“课堂上老师会让我们看到这些理论在实践中的全貌,比如一个大企业是如何利用最小的价值单元,去验证一个新的商业模型,而不是一开始就大规模铺开。这样的试错机制更稳、更灵活,也更适合当下的经济环境。”


谈及未来,岳建宇表示:“中欧的学习让我意识到,创新不只是创业者的事,它其实是每个企业持续成长的驱动力。创新的关键不是‘做多大’,而是‘做得准’。能敏锐洞察、快速试错、及时调整,才是真正的竞争力。”


02

让思维指导实践


谈起中欧课程带来的变化,岳建宇用“体系化地更新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来形容。


“我们主要服务消费品行业,过去强调的是产品的功能价值,比如食品行业更多聚焦营养成分、口感、健康功效等。但在上完中欧的市场营销课程后,我们发现,新时代的消费逻辑正在发生转变。”岳建宇说。


这种转变,正是从“功能导向”走向“情绪与社交导向”。他解释道:“在当下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环境中,消费者越来越希望从产品中获得情绪价值和社交价值。也就是说,产品不再只是满足功能性的需求,而是要能带来某种心理共情,或者成为一种身份表达。”


岳建宇坦言,中欧的课堂不仅提出了这个趋势,更提供了系统化的理论框架和大量经过验证的案例,让他能够把这些思路直接带回企业实践中。“现在,我们已经把这种‘功能价值之上’的情绪价值、社交价值,正式融入企业的服务体系中,让它成为我们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关键部分,让消费者和品牌之间产生更深的连接。” 


在谈到课堂知识如何落地时,岳建宇表示,“以往我们帮企业做战略时,除了提供报告之外,也会帮助他们在执行阶段落地。但过去更关注自己专业的部分,比如战略、市场、品牌等外部领域,而对企业内部组织如何高效承接战略,其实不太深入。”


“上了中欧的组织行为学课之后,我找到了这个问题的解法。”岳建宇举例道,“课上讲到一个非常形象的组织变革模型——企业就像一艘航行中的船,每一个人在变革过程中都有不同的心理阶段。领导者该如何引导他们、影响他们、减少阻力、形成共识,这些都是可以系统学习和操作的。”


回到实际工作中,岳建宇已经把这些模型运用到战略落地环节,帮助客户在组织内部推动变革。“效果非常明显。以前我们交付的是一份‘报告’,现在我们交付的是一个‘过程’——一个企业能真正落地、能自我生长的过程。战略能不能落地,不只在战略是否精确,更是在组织心理。一个懂组织的战略咨询公司,才能真正帮客户高效拿到战略成果。”


在他看来,这正是中欧学习带来的最大改变——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学校的理论体系非常完整,案例也经过大量实践验证。它的先进性在于,不只是总结经验,而是帮你搭建一个系统的认知框架。我们再结合自身的实践,就能形成一套与时俱进的方法论。”


而这些认知变化,也离不开同学之间的交流。“中欧有3万多名校友,分布在全球上百个国家。每一个企业家同学都是商界的佼佼者,他们的问题是真实的,经验是鲜活的。课堂之外的交流,是更加具象的商业启发。”岳建宇向记者说。


03

全球视角下“看见未来”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定位是“中国深度、全球广度”,中欧的国际模块,让岳建宇深刻理解了“全球广度”的含义。


“我们有5个海外学习模块,会去瑞士、新加坡、日本和中国香港。每一次出访,不是简单参观,而是走进企业深入互动。教授带我们直接和企业高层交流,让我们理解不同国家的商业规则和底层逻辑,学习海外不同的商业实践经验。”


在日本,岳建宇参访了“人气餐厅”——分身机器人咖啡厅,该餐厅是一个由失能者在远程操控机器人完成服务的商业项目。“这是科技与人文结合得非常好的案例。它解决了残障人士就业的社会问题,也创造了人类与AI协作新的商业模式。”


这段经历还让他萌生了合作想法,与分身机器人项目创始人协商合作细节。“我们已经在国内探讨这个AI项目的落地,尤其是在养老和康养场景中。这种项目的价值,不仅在商业技术,更是在‘人文服务’。它让人重新思考,科技的终点不是效率,而是温度。”


04

用知识带动产业升级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作为全球头部的商学院,一贯致力于将创新技术转化为商业成果,创造全社会的进步。岳建宇同样在思考,如何运用学习和实践经验,助力更多的产业升级。


在当下竞争白热化的消费市场中,“增长从哪里来”成为企业家们最关心的问题。同睿战略从场景中洞察机会,帮助企业在看似饱和的市场中,找到被忽视的增量空间。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岳建宇指出,真正拉开企业差距的,不是资本规模或营销预算,而是“机会洞察力”——从复杂竞争格局中看见潜在需求、定义新场景的能力。“有时候一个行业卷到极致,反而最考验洞察力。”他举例说,自己曾服务过多家食品企业,其中一家玉米企业的成长堪称奇迹。


“当时我们从十几个农产品中选中了玉米,从零起步,仅用一年半就做到近10亿元的销售额。”他回忆说,“在当下环境,要在食品甚至是农产品赛道实现这种增速,几乎不可能。但我们敏锐地洞察到了都市白领女性的早餐需求。”这类人群需要快速、营养、饱腹又“吃得优雅”的早餐。基于这一洞察,团队主导推出“鲜食玉米”这一细分赛道,将一根玉米从原本的1—2元,做成了可以卖到9元的高品质产品。


“这就是一种产业升级。”他补充道,“引领健康趋势,创造新场景,让消费者吃到更好的高品质农产品;让上游农户有钱赚,进而愿意种植更高品质的玉米;带动当地发展,形成产业正循环,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


在他和团队看来,洞察始于“原点人群”——那些最能代表趋势的典型消费者。“我们会直接与他们沟通,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很多时候,我们身边的人,包括我太太、朋友都是最早的调研对象。”


通过与这些“生活在场景中的人”交流,他们逐步描绘出消费画像:早晨匆忙出门的上班族、注重健康与身材管理的年轻女性、追求便利又不愿将就的城市人群。“这些都让我们意识到,‘玉米早餐’是一个天然的消费契机。”


关于“专业洞察”这一能力的形成,他坦言,这绝不是灵感型天赋,而是一种需要长期训练的思维方式。“既需要科学方法的支撑,也需要大量实战积累。”他说,“我大概接触过2000多位企业家,服务过上百个项目。通过这些案例,你会慢慢建立起一种对市场机会的敏感度。”


这种洞察并非一蹴而就。团队在每次发现潜在机会后,都会建立“试错机制”——先进行小范围测试,再通过数据验证方向是否正确。岳建宇将其称之为科学的验证过程:“现在AI技术已经能在小样本范围内完成线上产品测试,这对快速验证产品定位、品相和定价等都很有帮助。”


谈到中国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岳建宇给出一个关键词——“服务化”。“中国的服务消费占比46.1%,远低于美国同期的68.5%。这意味着我们还有巨大的升级空间。”


岳建宇判断,很多产业的未来机会,正来自这种“服务化转型”。“比如女性消费。过去我们讲‘外养’,靠护肤品、医美解决问题;现在越来越多品牌开始做‘内服外养’,从饮食、情绪、健康入手,形成系统的生活方式方案。我们帮助客户重新定义边界,让品牌变成一种‘服务体验’。”


这种“从产品到服务”的思维转变,也成为同睿战略的核心方向。“我们帮客户做的不仅是战略报告,而是一整套可执行的增长解决方案。从战略到落地、从品牌到组织、从市场到供应链、从AI技术到应用场景,我们都在做科学化的梳理。”


“现在我更相信,战略咨询不只是给出正确答案,而是用专业帮客户优化思维、树立信心。”在他看来,真正的商业智慧,是在不确定中保持理性,在理性中不丢人性。


日常,岳建宇很忙,但依然要抽出时间学习,“因为学习让我谦卑。外面的世界永远比你想象的大。一个人或一个企业最大的危险,就是失去敬畏。”


20多年的商业之旅,岳建宇从行业的观察者变成企业的知识伙伴;从凭直觉的“经验派”,变成以系统为支撑的“科学派”;从追求增长的咨询人,变成理解“人”的商业研究者。他的创新之路还在继续。(封面图片:同睿战略岳建宇(右)与凯文·凯利(KK)在2025年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上)


来源|商学院11月刊

我也说一句

已经有条评论

全部评论

    上一篇:广州科学城:打造“应用驱动+产业融合”的AI发展样板

    下一篇:vala:打造汽车“新物种”

    QQ空间 新浪微博 豆瓣网 微信

    请先来登录吧

    没有经营者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请先来注册吧

    已有经营者账号?立即登录

      报名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

      加入班级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