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科学城:打造“应用驱动+产业融合”的AI发展样板

2025-11-11 23 0

广州科学城:打造“应用驱动+产业融合”的AI发展样板
广州科学城正在形成以“应用驱动+产业融合”为核心特征的AI发展样板,与深圳南山的“前沿技术+生态”、北京的“基础研究+政策”、上海的“金融+国际化”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


文|胡嘉琦
ID | BMR2004


在广州黄埔区,人工智能正悄然改变城市的产业版图。截至2025年9月,这里已聚集 219家人工智能企业,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从制造到医疗、从能源到城市管理,AI的创新活力正持续攀升。


但与此同时,数据孤岛问题也逐渐凸显。每天产生的海量数据被分散在不同企业和系统中,信息壁垒与隐私保护难题,使得行业大模型难以训练,企业间的协同创新也受到限制。


为打破这一瓶颈,广州市正建设一个立足黄埔、辐射大湾区的人工智能产业平台。而其中的广州科学城,正是这张创新版图的核心枢纽。


广州科学城是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的现代化科学园区,规划面积145平方公里,地处白云山生态保护区南缘,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引擎和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园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是连接科研、产业与资本的科技创新地。在这里,创新成果将不再停留在实验室,而是走进企业、服务产业、赋能城市。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耀向《商学院》记者表示,广州科学城是广州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关键一环,承担着技术转化与产业落地的核心使命。“它让科研成果有了更快的落地路径,让创新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01

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基础

黄埔区的独特之处在于将生物医药、汽车、电子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与AI底层技术深度融合,让广州科学城成为一个“通用技术嫁接器”。


近年来,黄埔区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坚持以“算力、算法、数据”三大核心要素为突破口,持续完善产业生态,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22年,黄埔区发布“算力算法10条”政策,明确提出以数据、算力、算法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加快建设全国智能计算高地和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策源地。


在算力布局方面,广州科学城牵头建设的“黄埔1号”算力集群正加快推进,首期1024P(千万亿次浮点运算每秒)算力预计于年底上线,为科研院所和企业提供本地化、低时延的高性能算力支持。同时,广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已建成并纳入全国首批国家新一代AI公共算力开放平台,可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普惠算力、数据与算法服务。为进一步降低企业研发成本,黄埔区还推出“算力券”政策,企业可凭券兑换GPU云算力。截至2025年年初,区内已累计发放算力券1000万元,助力AI项目加快模型训练与算法迭代。


在数据要素建设方面,黄埔区设立广州数据交易所(黄埔)服务专区,探索数据确权、定价与交易机制,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与价值释放,为企业提供权威、安全的数据要素交易服务,构建多方参与的数字经济生态。


在算法创新方面,珠三角国际算法算例大赛等系列活动已在粤港澳大湾区启动,汇聚科研院所与头部企业,共同推动算法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落地。同时,广州科学城与黄埔区联合打造“湾区智城”可信AI赋能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低成本算力支撑与可信数据服务,推动AI模型安全开发和交易。


在产业应用层面,黄埔区正加快建设南方电网国家人工智能应用基地,聚焦能源电力、智能制造等领域,实现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高效转化。其中,南方电网打造的“大瓦特大模型”已通过国家生成式AI备案,成为黄埔区在AI底层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成果。


财经作家、眺远咨询董事长兼CEO高承远向《商学院》记者表示,黄埔区的独特之处在于将生物医药、汽车、电子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与AI底层技术深度融合,让广州科学城成为一个“通用技术嫁接器”。别人做应用,它做应用的应用;别人做平台,它做平台的芯片。这正是广州AI产业厚度的“黄埔密度”。


目前,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已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科技创新创业投资母基金,通过“子基金+直投”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重点投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02

从产业共创到AI反应堆

广州科学城的意义,不只是打造一个产业园区,而是把广州的产业厚度转化为人工智能的能量密度——一个能在算法、算力、资本与产业间自我循环的“城市AI反应堆”。


在广州科学城建设中,企业被放在核心位置,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政府倡导“与企业一起成长、双向奔赴”的理念,构建新型政企关系,并提供贴近企业需求的产业配套和政策支持。无论是上下游项目落地,还是技术攻关与场景示范,企业都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


2025年3月底发布的《新质生产力30条》,为这种产业协作提供了制度保障。政策对超高清视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提出了一揽子支持措施,包括场景开放、专项基金扶持、创新成果转化奖励等,进一步激活了区域创新生态。


为进一步放大这种协同效应,黄埔区还推行了“产业合伙人”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协同创新。在AI+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原本只使用技术的企业,如今也参与到算法优化、硬件迭代中,成为创新共创者,实现客户变供应商。这种“双向奔赴”的模式,正加速产业生态的融合与创新。


在高承远看来,广州科学城正成为广州的“AI放大器”。虽然广州已有琶洲互联网总部群、南沙智能网联试验区、天河软件园等创新高地,但始终缺乏一个能把算法、算力、芯片、应用和资本高密度压缩的“反应炉”。广州科学城的意义,不只是打造一个产业园区,而是把广州的产业厚度转化为人工智能密度——一个能在算法、算力、资本与产业间自我循环的“城市AI反应堆”。


在底层硬件方面,黄埔区聚集了寒武纪、粤芯半导体等一批芯片设计与制造企业,形成了从设计到封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2025年10月,商汤科技与寒武纪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国产AI基础设施软硬件协同、算力解决方案等方面联合创新,推动AI芯片与大模型的深度适配。这标志着黄埔科学城在AI底层技术和产业融合上的又一突破。


从企业共创到技术共建,从算力集群到产业集群,广州科学城正以AI为核心引擎,打造一个从要素聚合迈向新发展阶段的智能创新生态。


03

走“硬科技”赋能的发展线路

与广州其他创新区域相比,广州科学城的AI发展路径更具“硬科技”特征。


近日,广州科学城的人工智能新兴特色园区成功入选2024年度广东省特色产业园区,这是广州市唯一入选的园区,也是全省唯一一个以人工智能为方向的特色园区。这一荣誉不仅体现了黄埔区在AI产业发展上的领先优势,也标志着广州科学城正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与广州其他创新区域相比,广州科学城的AI发展路径更具“硬科技”特征。琶洲更聚焦数字经济与互联网AI,南沙以自动驾驶与国际化为特色,而广州科学城则将工业AI、智能装备、医药AI等深度融合到实体经济中,强调AI技术在制造业、能源、医疗等本地优势产业的快速落地与应用转化。


这种“以应用牵引创新”的发展逻辑,是广州科学城区别于其他区域的核心竞争力。陈耀在采访时表示:“广州科学城更注重产业应用和商业价值实现,这与深圳南山区‘算法+芯片+平台’的底层技术开发形成互补。在大湾区范围内,这种‘技术创新—应用转化’的闭环,将极大提升区域产业效率和创新速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聘导师柏文喜则进一步分析指出,黄埔科学城在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版图中扮演着分工明确、互补协同的独特角色。黄埔的定位是“AI+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的硬核产业化路径,目标是在2027年前形成千亿元级可信AI产业集群;而深圳南山则侧重“AI+消费与教育”的轻资产创新。两地在算力、数据、政策等层面形成了互补的创新梯度。


目前,两地已开通“南山—黄埔算法—场景直通车”,实现算法与应用场景的双向流动:南山企业可利用黄埔的工业数据进行模型训练,黄埔企业则能在南山的消费与城市场景中验证技术成果,双方还共享国家级检测与认证中心,共同构建跨区域AI创新生态。


04

具有可复制的战略意义

“算法研发—场景验证—产业复制”的模式,正在成为中国AI产业化最具效率的路径之一。


在更宏观的层面上,柏文喜指出,广州科学城的意义早已超越广州本地层面。广州科学城不仅补齐了广州在“AI+制造、AI+能源、AI+医药”领域的短板,更与深圳在“AI+消费、AI+金融”等方向形成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双轮驱动”。两地分工互补,共同构成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的完整生态闭环。


依托工信部“可信AI”试点,广州科学城正牵头制定工业大模型安全、电力AI巡检、医药AI质检三类国家标准,计划于2026年正式发布。这意味着广州科学城将在全国AI安全与标准化赛道上获得话语权,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制度建设贡献“广州方案”。


背靠珠三角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广州科学城的产业落地优势更加突出。算法一旦在园区内验证成功,便能迅速在东莞、佛山、惠州等地的百万家工厂中复制推广,形成全国“AI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示范源头。这种“算法研发—场景验证—产业复制”的模式,正在成为中国AI产业化最具效率的路径之一。


与此同时,广州科学城正通过“多园协同、全域赋能”的总体策略,打造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区域的辐射力与带动力。目前,全区重点人工智能产业载体总规模已超过60万平方米,形成南北呼应、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


在南部的广州科学城,以佳都科技PCI·未来社区、开投·智行产业空间为代表,重点发展智慧交通、数字孪生、城市智能体等方向,推动人工智能在城市治理和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落地应用。


北部的知识城片区则以知识广场为核心,聚焦AI与智能制造、集成电路、具身机器人等领域的交叉创新,初步形成“南北联动、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这样的布局不仅增强了园区之间的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也推动了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了广州科学城人工智能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


在政策层面,广州科学城针对AI企业推出了全链条扶持体系——最高可达2000万元的研发平台补贴、场景落地奖励、算力开放、金融服务、跨境数据通道等措施,全面提升企业发展韧性。在人才方面,园区正与中科院、南方科技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合作,筹建AI人才培养基地和国际联合研究项目,为企业持续输送高端研发与管理人才。


在智慧城市建设上,广州科学城重点布局城市交通优化、低空无人机管理、城市数字化基础设施等领域,打造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场景,成为广州城市智能化转型的重要支点。


值得关注的是,广州科学城内的联合实验室与开放研发平台已形成“中试—检测—认证”的完整链条,企业可在6个月内完成从算法研发到产品落地的全过程,大幅缩短产业化周期。这一体系的建立,使广州科学城在“AI技术应用效率”上遥遥领先。


陈耀表示,广州科学城正在形成以“应用驱动+产业融合”为核心特征的AI发展样板,与深圳南山的“前沿技术+生态”、北京的“基础研究+政策”、上海的“金融+国际化”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


“深圳南山与广州科学城,分别扮演着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版图中的‘技术创新极核’与‘产业应用枢纽’角色。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生态之城’建设的深入推进,这些区域将在基础研究、技术突破、产业融合、政策支持与国际合作等方面持续发力,为中国在全球AI竞争中赢得先机提供坚实支撑。”陈耀说。


来源|商学院11月刊

我也说一句

已经有条评论

全部评论

    上一篇: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三大趋势开启人工智能“下一个风口”

    下一篇:从"经验"到"科学":一位战略咨询人的学习与重构——专访中欧HEMBA校友岳建宇

    QQ空间 新浪微博 豆瓣网 微信

    请先来登录吧

    没有经营者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请先来注册吧

    已有经营者账号?立即登录

      报名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

      加入班级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