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不是答案,而是考题

2025-10-22 64 0

AI不是答案,而是考题
AI能够比教师更快地掌握和传递知识时,教育模式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文|钱丽娜

ID | BMR2004


2025年9月,在惠灵顿(中国)教育集团旗下南通惠立学校联合“一席”举办的演讲活动中,一名中学生抛出了一个直击教育本质的问题:


“在AI时代,学生还需要到学校来上课吗?”


这个问题引发了在场教师们的深思。如今,AI所能传授的知识量,已经远超任何一位老师。那么,学生走进校园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当AI能够比教师更快地掌握和传递知识时,教育模式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01

拥抱还是回避?


惠灵顿(中国)教育集团信息技术总监陆振其表示,惠灵顿的教育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注重学生在学术、品格与身心等方面的均衡发展。那些只需记忆的知识点在课程中所占比例很小。面对AI的快速发展,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势必发生转变。


自2022年11月OpenAI的ChatGPT-3.5上线以来,全球教育领域都在讨论如何应对AI。部分学校担忧学生借助AI作弊,甚至上线了AI检测工具,明确表示“不鼓励使用AI”。


一方面,学生借助AI几乎可以学到任何知识,从而质疑到校学习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也在反思自身的价值。


惠灵顿的态度是——拥抱AI。早在2023年4月,学校就为教师上线了惠灵顿自有的WCECGPT系统,并保持与OpenAI大模型同步升级。


陆振其认为:“在传统教育模式中,知识点的传递与应用始终是核心导向。如果一份作业或一场考试,AI可以轻松拿满分,那么教师就需要反思这种考核是否过于侧重知识点,而忽略了学生的判断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等高阶能力的培养。”


这一思考在惠灵顿的教学实践中已有具体探索。惠灵顿(中国)教育集团首席总校长Julian Jeffrey介绍了一种教学策略:在课堂中,教师会借助AI生成一套化学实验步骤或一篇英语范文,但刻意在其中设置不合理或错误的环节。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并纠正这些问题。 


这种方法巧妙地反转了AI的使用逻辑,即不再是学生借助AI完成任务,而是将AI的产出作为素材,倒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审视与改进。比如,在化学实验中,有时会故意让AI写出“用嘴吹灭酒精灯”这样的错误步骤,让学生发现并纠正。这样的设计既能利用AI的效率,也凸显了判断真伪的重要性。AI可以生成海量信息,但最终的判断与责任,仍属于人。


在此背景下,“HAIH模型”——Human Inquiry—AI—Human Empowerment(人类探究—AI辅助—人类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框架。


这一模型强调,探究式学习的起点始终是“人”:学生首先基于学习目标提出问题,例如在研究“某一个历史事件”时,先明确要探讨的事件各方立场、当时的社会舆论等;随后借助AI收集、整理历史资料;而最终将资料整合为论文或分析报告的过程,必须由学生亲自完成、验证与确认。


陆振其说,这一原则不仅体现在学生的课堂学习中,也贯穿在教师的日常工作里。无论是学术评价报告,还是面向家长的学期反馈,即便AI已基于学生全周期数据生成初稿,最终仍需教师全面审核、确认无误后才能发布。


这种“AI辅助+人工终审”的模式,既发挥了AI在信息处理与整合上的效率优势,又坚守了教育中人的判断与责任的核心价值。


02

“AI+教育”与“AI教育”如何取舍?


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社会各领域的当下,教育领域的“AI化”转型成为热点议题。然而,实践中“AI+教育”(又称“AI赋能教育”)与“AI教育”两个概念常被混淆,二者仅一字之差,却在核心逻辑、目标导向与实践路径上存在本质区别。上海纽约大学交互媒体与商学助理教授王菁说:“厘清二者的边界,不仅是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命题,更对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精准应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AI+教育”的核心逻辑,是将人工智能作为工具与手段,嵌入现有教育体系的各个环节,以优化教学流程、提升教育质量,其本质是“用技术服务教育”。这种模式始终以现有教育生态为根基,坚守两大前提:一是尊重教师在知识生产与传递中的权威地位,AI不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减轻教师的重复性工作负担;二是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AI通过适配性设计,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非削弱其自主思考能力。


从实践场景来看,“AI+教育”的应用聚焦于解决教育过程中的低效环节。例如,在备课阶段,AI可根据教学目标自动生成教案框架、筛选适配的教学素材,帮助教师摆脱繁琐的资料整理工作;在知识传递环节,AI通过虚拟仿真、动画演示等形式,将抽象的知识点(如数学公式、物理原理)转化为直观的动态内容,降低学生的理解门槛;在课后辅导环节,AI借助数据分析技术,精准识别学生的知识薄弱点,推送个性化的练习与讲解,实现“千人千面”的辅导效果。归根结底,“AI+教育”不改变教育的本质,而是通过技术赋能,让传统教育体系的优势得以更高效地发挥。


与“AI+教育”不同,“AI教育”的核心逻辑是将人工智能作为学习对象,围绕AI技术的本质、原理与应用,构建专门的教育体系,其本质是“通过教育全面、立体、深入地认识并掌握技术”。这种模式的核心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与AI相关的知识、思维与实践能力,使其成为AI技术的“理解者”与“调用者”,而非被动的“技术接受者”。


具体而言,“AI教育”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层次。其一,在理论认知层面,引导学生探究AI的本质属性,从哲学视角追问AI是何种形式的“智能体”,是单纯的信息处理载体,还是具备自主意识的“具身实体”;不但从技术视角理解算法、数据和算力如何造就AI与人类智能的差异,而且明晰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在塑造AI过程中的作用。


其二,在实践应用层面,以“做中学”(LearnbyDoing)为核心理念,让学生通过实操掌握AI工具的使用方法。例如,通过编程课程理解机器学习的基本逻辑,借助AI绘图、数据分析工具完成实践项目,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利用AI处理信息、创新创造的能力。此时,AI不再是服务教育的配角,而是教学活动的主角。


明确“AI+教育”与“AI教育”的差异,其核心价值在于为教育实践提供精准导航,不同教育阶段、不同教学目标下,需选择适配的模式,避免因概念混淆导致的资源错配与方向偏差。


王菁说,以基础教育阶段(幼儿园、小学及初中低年级)为例,“AI+教育”显然更具适用性。这一阶段的学生处于知识积累期,尚未形成系统的认知框架与独立的思辨能力,其学习核心是获取经过验证的“真知”,即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体系化的基础知识(如语文拼音、数学运算、科学常识)。这些知识的传递需要依托成熟的教育方法,更需要教师的引导与把关。例如,当学生询问“什么是知识”时,若仅依靠学生自主探索,很可能陷入认知混乱;而通过“AI+教育”模式,AI可将“知识的本质”转化为生动的动画故事,教师再结合讲解进行引导,既能让学生高效理解,又能为其后续的借助AI工具来进行自主探索奠定知识基础与方法基础。反之,若在这一阶段推行以AI技术为核心的“AI教育”,则是舍本逐末,学生很容易沉迷于和AI的互动过程,而忽略了学习知识的终极目标。


而对于高中、大学等高等教育阶段,“AI教育”的重要性则逐步凸显。这一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与逻辑思辨能力,开始面临职业规划与社会适应的现实需求。此时,系统的“AI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构建AI认知框架:通过理论课程理解AI的技术边界与伦理风险,通过实践课程掌握AI工具的应用技巧,进而在专业学习(如医学中的AI诊断、经济学中的数据分析)与未来工作中,主动运用AI提升效率、创新方法。此时,“AI+教育”与“AI教育”可形成互补,前者继续优化专业知识的教学流程,后者则为学生补充AI素养,共同助力学生成长为既懂专业、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03

全人教育意义凸显


惠灵顿(中国)教育集团旗下学校在学生培养中,始终强调“学生自主性”,即学生能够掌控个人学习、未来生活及人生选择的能力。具备自主性,不仅能提升独立学习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并拥有宝贵的终身学习意愿。


然而,自主性并非与生俱来的特质,而是需要后天培养。学校必须意识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支持与引导,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才能逐步学会如何运用这一能力提升自我、影响他人、改变世界。这正是学校教育的深层意义所在——不仅传授书本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各类学习场景中,作业完成环节最能直观体现AI的应用价值。如今,许多作业已摆脱传统的试卷答题模式,不再局限于机械化的知识性作答,而是更强调融合性与综合性任务。陆振其以女儿在惠立的学习经历为例:在地理或历史课程中,教师并非布置传统试卷让学生填写标准答案(部分地理考试甚至采用开卷形式),而是要求学生围绕“全球各地气候特征”“不同国家发展概况”等主题,通过自主探究撰写小论文。


在完成这类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已发生显著变化,他们不再单纯依赖传统搜索引擎,而是借助AI快速整合所需信息;随后,通过自主思考,将这些信息内化为个人认知,并以小论文、主题海报等多样化形式呈现成果。由此可见,AI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核心角色,是“知识提供者”与“学习辅助工具”,而非替代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陆振其指出,这也带来了一个核心问题:学生如何判断AI生成内容的准确性?这需要依托“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应用。而批判性思维的形成,离不开课堂上积累的知识体系与课外书籍(尤其是教科书)的支撑。教科书经过严谨审定,内容具备高度权威性与可靠性,可为学生提供判断信息真伪的基准依据。学生需要结合课堂所学知识框架以及书籍中的权威内容,对AI生成的信息进行交叉验证,从而筛选出准确、可用的素材,最终完成符合要求的作业。


04

AI教育需聚焦两大维度


王菁认为,AI教育的核心内容需聚焦两大维度:其一,深入阐释AI的本质,突破“仅将其视为技术”的认知局限,引导学习者洞悉其社会属性、文化属性与政治经济属性。此外,当前已有哲学家围绕“AI对人类的意义”“AI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互影响”等议题展开思辨,他们的研究发现也可以帮助教学实践者拓宽思路。


其二,工具性应用层面的问题对高等教育而言相对易于解决。事实上,在前AI时代,学习主动权向学生转移的趋势已现:早在互联网(Web2.0)时代,慕课(MOOC)的兴起及部分高校免费开放优质课程资源,便已将学习的选择权交予学生,使其能根据自身问题“按需”在网络上获取知识。


进入社交媒体时代,涌现出众多知识博主(knowledge influencer),他们以非传统的方式传播知识。例如,有知识博主结合自身在数学、金融领域的专业背景及实务经验,将经济学概念与当下时政热点结合,对知识进行重新加工后发布于社交媒体,不同于哈佛等高校的公开课模式,这类知识博主是借助平台算法、个人影响力来充当知识中介。


总之,在当前阶段,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已得到进一步提升,“如何学”“学什么”的选择权,更多地转移到了学生手中。这一趋势在AI时代尤为明显:学生每天会接触到各类新兴工具,从传统的计算机(PC)到OpenAI等平台的AI工具,他们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快速掌握相关技能。因此,在工具的应用层面,无须过多依赖外部传授,学生往往能通过“问题驱动、边做边学(learn by doing)”的方式自主掌握工具使用方法。


然而,AI工具的普及也带来了值得警惕的现实问题。这类工具具有极强的可及性,只要接入互联网,便可轻松获取;不少AI企业还与高校展开合作,将课件、课程相关网站等教学资源纳入自身服务体系,进一步降低了学生接触这些工具的门槛。


工具的高度普及与便捷获取,衍生出两方面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是第一点:学生在不断尝试各类工具的过程中,耗费的大量学习时间呈现出“高无效性”。本质上,学生相当于在以个人时间和精力为代价,免费为这些企业完成模型测试工作。尽管最终学生可能会找到自己满意的模型或软件平台,但这一过程中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成本极高,个人从中获得的实际收益,远低于其为平台和企业创造的价值。


换个更极端的视角来看:若学生能将在各类AI平台上反复试错的时间,投入到阅读相关文献,或者通过和教授的答疑来构建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中,或许早已高效掌握相关领域的核心知识,实现更有价值的成长。


在当前AI工具广泛普及的情境下,学生能否高效找到适配的AI模型、工具或助手,与其是否具备正统的知识体系密切相关。若学生已系统掌握正统知识体系,往往能更快筛选出适合自身的AI工具;但倘若学生尚未建立这一知识体系,也未习得判断知识真伪的方法,其试错过程会显著延长,且在这一过程中为平台贡献的信息价值,将远大于自身所能获取的“真知”。


这引发了首个核心顾虑:学生通过试错与“边做边学”开展的学习,究竟在何种意义上具备有效性?显然,这种学习模式的效果存在前提差异,需结合学生是否具备基础认知框架分场景讨论。


另一重顾虑聚焦于大学生的研究方法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在研究生及博士阶段,学生通常会接受系统的知识真伪辨别训练,但本科阶段的学生往往缺乏此类训练。这导致多数本科生易将AI输出的内容直接视作“真知”,既没有养成通过“多源交叉验证(cross-check with multiple sources)”确认信息真实性、排查内容瑕疵的习惯,也未意识到AI生成内容可能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AI工具的使用过于便捷,另一方面是其输出内容往往看似合乎逻辑(make sense),使得学生倾向于直接采信。长此以往,不仅难以获得真正的知识,更可能逐渐丧失辨别信息真伪的意识与能力。而这种“对AI信息的无条件接纳”,正是批判性思维弱化的重要表现。


基于上述本质层面(知识体系与思维能力)和工具层面(AI使用效率)的问题,AI时代的教育需明确“教什么”“怎么教”,并直面潜在挑战。王菁说,以上海纽约大学为例,目前学校尚未出台适用于所有课程的统一AI使用政策。作为一所“小而全”的新兴高校,上海纽约大学虽规模不大,但设有文理学院、商学院、计算机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多个院系,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差异显著,难以用标准化策略覆盖所有课堂。


当前,上海纽约大学的应对方式是“教师主导、因地制宜”:各学科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参考纽约总部提供的AI使用纲领性指导意见,自主探索课堂中的AI应用模式。其中,针对以“文献阅读”为核心的课程(这类课程的知识获取主要依赖经典文献、书籍及教师指定读物),许多教师已进行教学调整,将原本课前需完成的“阅读反馈(reading response)”或“书评”等书面作业,改为“一对一口试”形式,通过课堂内或课外的面对面对话,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与知识掌握程度。不过,这种方式存在局限性,其前提是课堂师生比低。而上海纽约大学恰好具备这一优势:除大型基础课外,多数课程的学生人数控制在10—25人,为一对一互动提供了条件。


另一种典型的教学调整方式,是将部分传统作业形式升级为“项目式任务(Project)”。以往,这类作业通常要求学生依据统一标准完成作答,并集中提交至课程平台(Course Platform);如今则转向个性化定制模式。学期伊始,教师会通过数周的沟通,结合每位学生的学习目标与个人特长,为其确定专属的项目方向。整个学期中,学生需以每周迭代优化的方式推进项目,最终在期末提交完整成果。


以一个20人班级为例,可能会形成20个框架各异的个性化项目。学生需自主完成资料搜集,并将课堂所学知识有机整合、融入项目实践。在此过程中,无论学生通过AI获取知识,还是向教师请教学习,均不存在可直接套用的固定模式。这就从根本上避免了学生借助AI直接获取现成答案以投机取巧的可能。


这种模式以“问题解决”和“个人发展目标”为双重导向,将课程的核心产出聚焦于项目本身。其核心目的,正是通过任务设计的革新,最大限度规避因AI滥用导致学生错失获取“真知”的风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整合与应用过程。


来源|商学院10月刊

我也说一句

已经有条评论

全部评论

    上一篇:出门问问CEO李志飞:“全面AI化”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组织革命

    下一篇:当AI成为新语言,商学院如何培养“人机共生”的未来领袖?

    QQ空间 新浪微博 豆瓣网 微信

    请先来登录吧

    没有经营者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请先来注册吧

    已有经营者账号?立即登录

      报名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

      加入班级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