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汽车产业智能化、高端化转型的持续深化,空气悬架市场的增长空间将进一步释放,孔辉科技凭借技术积累、量产能力与全球化布局,有望在更多元的市场竞争中持续领跑,推动国产空气悬架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
文|王雅迪 在汽车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的浪潮中,空气悬架作为提升车辆舒适性与操控性的核心部件,正从百万豪车向平民车型快速渗透。 浙江孔辉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孔辉科技”)成立七年,是国内首家乘用车电控悬架系统前装供应商,今年实现了第 100 万台套空气弹簧下线交付。 在今年由ATC汽车技术平台主办的2025上海汽车底盘系统技术展览会(ATC汽车底盘展)期间,孔辉科技空气弹簧开发总监杨甜接受《商学院》杂志专访时,围绕空气悬架的工艺革新、量产路径及全球化出海等关键话题,分享了如何在细分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以及其对行业未来发展的思考。 01 从60万台套增长至100万台套仅用了1年时间 消费者对车辆舒适性的要求显著提升,空气悬架从“可选配置”逐渐成为中高端车型的“标配”。 孔辉科技的创业之路始于2018年10月,逐步发展成为国内空气悬架领域的龙头企业。2021年6月,其向岚图FREE交付首台套空气悬架系统,开启国产空悬量产先河;2022年1月,完成了对岚图FREE第1万台套空悬系统的量产交付;2023年12月,已实现第30万台套空簧总成的交付,当时已为9款车型供货空悬产品;2025年9月,孔辉科技第100万台套空气弹簧正式下线。 杨甜透露,2021年国内空气悬架正式开启量产后,至2024年8月,孔辉科技总供货量仅为60万台套,耗时近3年;而从60万台套增长至100万台套仅用1年时间,这远超行业预期的增速,背后其实是由多重因素叠加推动的。 从需求端来看,消费者对车辆舒适性的要求显著提升,空气悬架从“可选配置”逐渐成为中高端车型的“标配”。杨甜举例,早期空气悬架的核心卖点是“高端配置”,满足用户对车辆通过性与高级感的需求;而现在主机厂更关注“极致舒适感”,例如,部分行政级车型要求车辆在颠簸路面行驶时“车身稳如平地”,这一需求直接推动空气悬架的升级迭代。 从供给端来看,以孔辉科技为代表的本土企业突破技术壁垒后,产品性价比大幅提升,加速了进口替代进程。早期国内空气悬架市场被海外品牌垄断,产品价格高、交付周期长;而孔辉科技通过国产化生产,将产品交付周期缩短一半,价格较进口产品降低40%—50%,成为主机厂的优选合作伙伴。 据悉,目前,孔辉科技运行的合作主机企业已超过30家,覆盖国内主流自主品牌与部分合资品牌,市场份额持续稳居前列。 杨甜坦言,100万台套的意义不仅在于“数量”,更在于“质量”。通过更多项目的积累,孔辉科技收集了海量的实际工况数据,这些数据反哺研发,进一步优化产品设计。例如,针对北方寒冷地区的低温环境,孔辉科技通过改进囊皮,提升了产品在-30℃低温下的性能;针对南方多雨地区,优化了空气供给单元的防水性能。“以市场反馈驱动研发,充分尊重市场需求”的模式,让孔辉科技的产品竞争力持续增强。 02 凭借SWAT工艺,孔辉科技空气弹簧在实际验证中得到充分认可,成为孔辉科技打开高端市场的“敲门砖”。 SWAT囊皮产品(Spiral Wound Air-sleeve Technology,精密缠绕法)是孔辉科技自主研发的囊皮制造工艺,通过挤出让橡胶直接在芯模上成型,骨架材料由编织机在芯模上精密缠绕成型,省去了橡胶压延及帘线织布的步骤。这一工艺也被视为其打破传统制造局限的关键创新。 国内传统工艺以“贴片法”为主,即通过单块布料卷制成囊皮,再经硫化成型。这种工艺存在天然缺陷,即布料搭接处会形成4层重叠的“搭接端”,导致囊皮壁厚不均,部分区域因多层叠加过厚,部分区域则因布料衔接间隙过薄。这种不均匀性直接影响囊皮的性能,使得国产空簧和国际头部产品有“高级舒适感”的落差。 杨甜指出,SWAT工艺从源头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创新编织技术,孔辉科技直接将囊皮编织成一个完整的囊皮,全程无任何布料搭接端。这种方式带来两大核心优势,一是壁厚控制精度大幅提升,整个囊皮的厚度误差可控制在极小范围内;二是囊皮结构可调的灵活度增加,最大化提升了囊皮的性能表现。 凭借SWAT工艺,孔辉科技空气弹簧在实际验证中得到充分认可,在多家主流主机厂的试乘试驾中获得好评;在德国某海外车企的严苛测试中,该工艺生产的囊皮均获得“A+”评价,成为孔辉科技打开高端市场的“敲门砖”。 从实验室走向量产准备,2025年底SWAT囊皮将为首个车型量产供货。 03 成功打入国际豪华汽车品牌供应链体系 海外车企并非要求合作方“一开始就完美”,而是看重其“持续成长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孔辉科技宣布获得德国知名车企正式定点,这意味着其成功打入国际豪华汽车品牌供应链体系,进一步彰显了其在汽车悬架技术领域的产品竞争力。 谈及这一合作,杨甜坦言“过程充满挑战”,从2024年初首次接洽到2025年正式定点,耗时超过一年,期间需突破技术、法规、流程等多方面的考验。 技术层面,德国车企的要求远超国内标准。例如,对方不仅要求产品满足欧盟的ECE法规(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汽车法规),还提出了一系列“定制化测试标准”。为满足这些要求,孔辉科技组建专项研发团队,耗时10个月优化产品设计,相关实验验证就进行了上百次,最终通过所有测试。 法规与认证层面,欧洲市场的准入门槛也比较高。除了产品本身的认证,德国车企还要求孔辉科技提供“全供应链合规证明”,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制造,每一个环节都需符合欧盟的环保、安全标准。为此,孔辉科技联合国内二级供应商,共同完成了欧盟REACH法规(《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法规》)的合规认证,确保供应链全链路满足要求。 尽管过程艰辛,但这次合作的价值远超“订单本身”。杨甜强调,德国车企百年的技术沉淀为孔辉科技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通过与对方工程师的深度沟通,孔辉科技对空气悬架的系统级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如何将空气悬架与车辆的底盘控制系统,如何在舒适性与操控性之间找到最优平衡。 在谈及国内零部件企业出海普遍面临的挑战时,杨甜总结出两大核心难点:第一个难点是 对新要求、新流程的认知差距,欧洲、北美等海外市场的技术标准、法规要求、项目流程与国内存在显著差异,部分企业因缺乏经验,在项目初期易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第二个难点是与老牌企业的技术认知差距,海外头部车企与零部件企业已积累上百年的技术经验,其对产品的理解深度、对测试标准的严苛程度,远超现有水平。 对此,孔辉科技的应对策略是“主动适配,开放学习”。在项目启动前,孔辉科技会组建专门的海外项目团队,成员包括研发、法规、质量等多领域专家,通过参加海外行业展会、与当地咨询机构合作等方式,提前熟悉目标市场的标准与流程;在项目推进中,保持与海外车企的高频沟通,对于不理解的要求,主动寻求对方的技术支持,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对方预期。 杨甜表示,海外车企并非要求合作方“一开始就完美”,而是看重其“持续成长的能力”。在合作过程中,孔辉科技会主动向对方展示技术迭代计划,例如针对某一测试指标,如何通过材料改进、结构优化逐步提升性能;同时,将对方提出的问题视为“研发方向”。或许正是孔辉科技在合作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成长性,为深化合作奠定了基础。 孔辉科技七年的发展轨迹,既是国产汽车零部件企业在细分领域突围的缩影,也为行业提供了 “以市场需求驱动研发、以技术创新开拓全球” 的实践路径。随着汽车产业智能化、高端化转型的持续深化,空气悬架市场的增长空间将进一步释放,孔辉科技凭借技术积累、量产能力与全球化布局,有望在更多元的市场竞争中持续领跑,推动国产空气悬架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
ID | BMR2004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