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下的特色小镇:让科技、记忆与生活共生

2025-11-24 15 0

AI赋能下的特色小镇:让科技、记忆与生活共生

真正的“共生小镇”,应当是科技与文化的共融,而非替代关系。在智能化的建设背后,仍保有可感知的生活纹理与文化温度,是需要关注的课题。


文|林沛毅

ID | BMR2004


过去,中国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造镇热”。从文旅小镇、产业园区到田园综合体,城市与乡村的边界被不断重塑,空间开发的逻辑也从“增量建设”逐渐转向“存量更新”。然而,如果我们冷静地回望过去不难发现,很多“特色小镇”在热闹开场之后,留下的却是空旷的街区和无人使用的空间。随着开发浪潮的推进,许多项目陷入“同质化”“空心化”的困境,不仅产业无法落地、社区缺乏活力,文化记忆也被重塑得千篇一律。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新时代城市发展锚定了“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目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城共生”成为城市与小镇发展的新命题。它不再仅仅是产业的导入与人口的聚集,而是一种以生态共生、数字智能与文化传承为核心的城市更新模式。特别是在AI赋能的趋势下,不禁让我们重新思考:一座小镇,能否不仅是产业的容器,更是生活、创新与自然共生的生态?一个地方的更新,能否在拥抱科技的同时,也留住人们的情感与文化、历史的记忆?


如果说过去的小镇承载的是“产业导入、人口聚集”的目标,那么AI小镇所代表的,是一种更具未来感的城市共生模式。它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数据、算法与感知系统的协同运作,将城市的生产体系、生活空间与生态系统重新联结起来,让科技真正融入城市的呼吸与脉动。


在AI小镇中,技术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基础设施,而成为日常生活中“无形的伙伴”。从能源调度到交通组织、从社区安全到环境治理,人工智能构建了一张连通的城市神经网络,让空间与行为实现动态的响应。更具价值的是,AI让城市空间变得可以从反馈中自我学习,它能够不断感知城市运行中的问题,并通过机器学习不断优化决策。AI城市管理平台能根据人流热度、交通密度和环境指标,智能调整道路信号、公共空间开放时间,甚至预测节假日的人流模式,为城市运行提供柔性调度。这种“自适应”的城市,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新范式。


01

从冷算法到生活场景


多维数字记忆,不仅是对过去的留存,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文化再造。


在许多AI小镇项目里,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是:当效率与算法主导空间时,城市是否还保有记忆?那些由巷道、建筑、植被与市井生活构成的记忆,是城市的灵魂。在以往的城市更新中,记忆常常以实物的形式被保存:老建筑、传统街坊格局、石碑……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规划设计师和城市管理者开始以“针灸式”的修补和共生的方式重新理解更新,同时,借由AI与数字技术介入历史空间,提供了另一种更柔软、更长久的方式,即数字记忆。文化记忆通过 AR/VR、3D数字建模、口述历史、社区共创机制整合起来,让记忆“活起来”,而不仅仅是陈列展板或静态保护。


比如近年完成的上海张园城市更新,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完成历史建筑的数字建模,并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链,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成为城市发展的新亮点,更带来无数的游客以及商业机会。


此外,福州烟台山历史文化街区提供了一个有力例证。2025年,该区域被打造为中国首个5G-A×AI智慧街区、智慧景区示范区。虽然其主要面向“智慧文旅体验”而非深入历史建筑肌理重建,但正是技术与历史街区融合的真实样本。在“智能导览+ AR/MR混合现实”场景中,游客可通过手机、语音或AR设备获取历史建筑、老店铺的说明、图像重现、互动演示等。这种方式让历史不仅存在于标牌或展上,而在历史记忆与温度的日常体验中被唤醒。通过AI语音识别整理老居民的口述记忆,形成声音档案;同时结合虚拟现实,让年轻人通过沉浸式体验“听见”过去的城市。


这些案例,都在尝试通过数字化建模与AI实现“最小干预”的更新策略,这种以数据支撑的“温柔更新”,让改造不再以破坏为代价,而以尊重为前提。


02

从“功能复合”到“生态共生”


AI的导入,使我们能够将生态系统视为城市运行的核心组成部分,而不仅是附属景观。


在传统小镇建设中,功能规划多以单一产业或单一用途为导向:工业区生产、居住区居住、商业区购物。这样的分区往往忽视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也难以在可持续发展层面产生真正的价值。进入AI赋能的新时代,功能复合正在成为小镇规划的新趋势,而更进一步的目标,则是“生态共生”,让人类活动、自然环境与社会系统形成动态平衡。


功能复合首先体现为空间与用途的多元整合。在AI小镇设计中,建筑、公共空间、生态系统甚至基础设施都不再被孤立规划。居住区不仅提供生活空间,还兼顾雨水收集、社区绿化和共享文化活动空间。AI技术通过传感器和数据分析,实时监测水资源、能源使用、空气质量和人流分布,实现多功能空间的动态优化。这意味着,社区空间既能满足日常生活,又能参与城市的低碳循环体系,是“功能复合”的具体体现。


例如,某城市以“AI+永续”策略探索出一条融合科技与生态的共生路径。当地在环境与安全治理上全面导入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布设超过1200个空气感测器,运用AI与大数据分析精准监测空气质量,空气污染日数较过去减少五分之四;整合千余座感测设备,通过AI影像辨识强化防洪安全;启用AI巡检车自动识别道路裂缝与坑洞,提高基础设施维护效率;更在全民运动中心导入“AI水域安全侦测系统”,实时监测水面异常,协助救援。不仅形成低碳的城市管理系统,更显著提升公共安全。


在城市景观层面,“生态共生”还体现在绿色基础设施的智能管理。AI系统通过大数据预测降雨、能耗和植物生长状态,实现城市绿地的动态调度。城市管理者通过AI分析城市热岛效应、风环境和雨水径流,以算法优化绿地布局、湿地恢复和建筑密度,使生态网络与城市生活系统紧密融合。生态功能不仅被保护,还成为城市韧性的一部分:洪涝、热浪和污染等环境风险通过智能系统得以预测与缓解。


比如上海的浦发·零碳绿谷,就是一种AI驱动的绿色低碳产业融合新模式。其致力于将环保、可再生能源与算力产业深度融合,构建“环保+新能源+算力”产业生态。该项目通过引入AI技术,实现对能源消耗的智能调度和优化,推动园区实现近零碳排放。此外,项目还注重绿色建筑设计和生态景观建设,提升园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该案例被生态环境部评为2025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之一。


总的来说,这些城市的经验显示,AI不只是技术升级,更是一种让人、自然与城市实现平衡共生的新生活方式。AI的导入,使我们能够将生态系统视为城市运行的核心组成部分,而不仅是附属景观。功能分区不再是孤立的用途划分,而是多维系统的协作;生态不再是单一保护,而是与人类活动形成互动网络。这种融合既提升了城市的韧性,也为可持续发展和宜居环境提供了坚实保障。


03

AI小镇的国际经验


不同国家和城市在应用场景和技术路径上各有特色,但核心理念均指向绿色低碳、生态共生和宜居高效的城市发展目标,为中国AI小镇建设提供了借鉴。


新加坡是全球最智慧的城市之一。该城市通过AI技术优化交通流量、建筑能耗和废物管理,实现了城市低碳目标。近年来,其推出了一套人工智能驱动的交通管理系统,利用实时数据监测交通流量、预测拥堵模式,并相应地调整交通信号。该方案不仅提高了出行效率,还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走走停停的交通拥堵来减少排放。


自新系统实施以来,高峰时段的延误减少20%,平均高峰时段的车速提高了15%。同时, 该国也利用AI改进公交车的预测性维护、探测盲点以提高驾驶安全性,以及实时监控列车状况。这些创新使公共交通客流量增加25%,候车时间减少15%。而尽管客流量增加,但排放量仍然减少10%,可见人工智能辅助优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潜力。 


在美国西北部的俄勒冈州莫罗县,一场“静悄悄的复兴”正在上演。过去,这里因木材业衰退与燃煤电厂关闭而陷入经济低谷,年轻人纷纷外流,主街的店铺逐渐空置。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浪潮的到来,莫罗县迎来新的生命力。亚马逊、谷歌等企业准备在此建设大型数据中心,成为支撑AI计算的核心基础设施,也重新点燃了小镇的经济引擎。正如当地县委员戴维·赛克斯所说:“必须有经济活力,否则你的城镇就会衰败。”数据中心的进驻推动年轻人开始回流,他们不再把这座小镇视为“离开的地方”,而是看作“可以重新出发的地方”。


这种转变不仅仅是经济的复苏,更是“产城共生”在AI时代的现实写照。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庞大的算力与能源支撑,这让小镇重新进入全球产业链的节点之中。随着AI芯片的体积与功率需求不断提升,能源基础设施的升级成为必然趋势。


这些国际经验表明,AI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管理和资源利用效率,更能将生态、社会和功能多维融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更新。不同国家和城市在应用场景和技术路径上各有特色,但核心理念均指向绿色低碳、生态共生和宜居高效的城市发展目标,为中国AI小镇建设提供了借鉴。


04

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AI城市若要走得长远,必须在技术创新与制度保障之间找到平衡,形成可信赖的治理框架。


人工智能赋能的“产城共生”小镇,确实为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它并非没有隐忧。产业结构、社会公平、生态平衡与文化延续,这些在传统城市发展中长期存在的议题,在AI小镇的语境下重新显现,并可能以更加复杂的形式呈现。


首先,能源与算力的矛盾正在加剧。AI小镇的崛起依赖庞大的计算基础设施,而数据中心的能耗也随之飙升。美国能源部支持的报告称,到2028年,美国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可能增加近3倍,而这一比例仍在快速上升。若缺乏可再生能源的支撑,AI小镇可能从绿色未来的象征,转变为碳密集型增长的新源头。


其次,社会公平与社区认同面临新的挑战。AI产业往往吸引高学历、高技能人群,而传统产业从业者则难以直接受益。一些西方国家的经验显示,AI小镇的发展容易出现产业空间高度现代化,但与原有社区之间缺乏融合的现象。房价上涨、公共服务资源重新分配、地方文化的边缘化等问题,也可能成为人工智能发展背后的隐患,技术繁荣并不等同于社会进步。


再次,记忆留存与文化更新的平衡仍需探索。许多小镇的发展以技术为核心,却忽略了人文叙事的延续、未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若仅追求数据化、效率化的城市逻辑,地方的情感温度与历史肌理容易被抹平。真正的“共生小镇”,应当是科技与文化的共融,而非替代关系。在智能化的建设背后,仍保有可感知的生活纹理与文化温度,是需要关注的课题。


最后,治理机制与伦理问题尚未完善。AI系统在城市空间中的渗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数据治理挑战,无论是隐私保护、算法偏差、信息透明度等问题,都逐渐浮现。这些议题已超越技术层面,成为社会治理的新课题。国际经验表明,AI城市若要走得长远,必须在技术创新与制度保障之间找到平衡,形成可信赖的治理框架。


AI小镇的建设,是科技革命与城市转型的交汇点,也是重新思考人、产业与生态关系的重要契机。它代表了城市更新从功能导向至智慧管理的演化,意味着未来的空间不再是单一用途的集合体,而是一个具备自学习、自适应、自更新能力的有机体。然而,在技术的浪潮之下,城市的灵魂依然来自人本的温度。这不仅是产业与城市的融合,更是技术与人文、效率与记忆、增长与平衡的共生。


(本文作者林沛毅系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副教授)

来源 | 《商学院》杂志11月刊

我也说一句

已经有条评论

全部评论

    上一篇: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未来:拥抱AI时代的“产城共生”新变局

    下一篇:打破冬奥“赛事红利”,太子城转型可持续发展小镇

    QQ空间 新浪微博 豆瓣网 微信

    请先来登录吧

    没有经营者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请先来注册吧

    已有经营者账号?立即登录

      报名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

      加入班级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