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帮助不同行业的客户梳理市场和行业趋势,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谈论如何了解年轻消费者。这样的状况究竟会持续多久?年轻人受欢迎仅仅是因为他们是未来的消费主力那么简单吗?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代代自有年轻人,为什么在最近十年这个群体如此受追捧呢?也许是年轻人涉世未深,相对“油腻”的中年人来说,消费习惯比较容易受到品牌影响;也可能是最近十年的市场发展由互联网主导,而互联网的运营和话语权都是被年轻人把持的;又或者是各个行业的发展接近极限,很难找到除了年轻一代的增量市场。
然而,时过境迁,这批人总会成长。一转眼,他们就成了“新中产”,针对他们进行的品牌调整也势在必行,最近和很多企业朋友讨论的时候也明显感觉到品牌主们如今面对的巨大挑战:他们年轻时喜欢的品牌在进入“新中产”时依然会喜欢吗?这是一个有趣但很难找到逻辑和答案的问题。
第一类是潮牌,潮流时尚,讲究快速变化,年轻的时候追捧是因为觉得那就是当时年轻人应该拥有的,够酷。这些品牌在服装界比比皆是,从最早的狼牌、梦特娇到稍后的班尼路、G2000、佐丹奴,再到最近的H&M、ZARA。这些品牌往往生命周期很短,在TA们青葱岁月时火的一塌糊涂,而后会被新一代的TA追捧的新一代潮牌替代。
第二类是可以征服每一代年轻人的品牌,偏重于讲述某一种生活方式,最有名的莫过于宜家。这类品牌往往代表了相当的品位和格调,年轻时可以用来显示自己的眼光,价钱不算很便宜,但也算合理,功能性上较好地解决了年轻人的实际痛点(宜家的产品大都能充分利用空间)。但是,当年轻的他们跨入新中产的行列,已经手头宽裕、生存空间也已不受限,往往就会慢慢远离这些品牌,转向第三类。
第三类是新中产的专属,价格不菲,代表着新中产在走向人生赢家的道路上已经到达一定的高度。这类品牌以往以LV们为代表,但是经历了“土豪们”的追捧之后,逐渐失宠。现在逐渐演化成更凸显设计感的品牌,以MUJI为代表。这些品牌虽然贵(MUJI的家具要比宜家同样的贵很多),但是一定有很少一些SKU(例如日记本、铅笔等)总价不高,但是在自己的品类里比一般其它品牌贵很多,也能让年轻的他们消费得起,偶尔买一些,也可以满足提前体验的虚荣心。这种方式,也可以从更早笼络年轻人的心智,成为很多年轻人走向“新中产”的动力,这类品牌很多都是跨品类的。
第四类是真正的人生赢家,陪伴很多人经历了从年轻到新中产的过程。这类品牌有一点和第三类有些像:总价不高,年轻的他们买得起,和竞品相比还是贵不少;不同之处在于这类品牌大都聚焦于一个品类。NIKE和阿迪达斯都是这类品牌的代表。当年轻的他们成为新中产后,依然会将此类品牌的高端产品线放在备选名单上,当然,名单上的竞争者会更多一些。
实际情况中,大多数品牌并不属于这四类的任何一类,且不管属于哪一类,都依然纠结于“哈姆雷特式”的纠结中:到底是要迎合年轻一代还是追逐新中产?年轻代表未来,新中产代表利润。已经成为潮牌的品牌,始终摆脱不了薄利多销的模式,只能走量,他们害怕有新的潮牌替代自己,也想着如何把产品卖得更贵;而那些奢侈品尽管占据高端,却担心变成传统的代名词,被年轻人摒弃,看着别人巨大的销量眼馋。
要找到真正的答案,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文章来源:商学院杂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