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裁员5.5万为战略摇摆买单

深蓝VOL34 2015-09-08 13138 0

惠普裁员5.5万为战略摇摆买单


惠普已经进入业绩持续下滑的通道。与之相伴的则是不断扩大的裁员计划。惠普首席财务官凯西·莱斯杰克近日宣布,该公司将再裁员5%,使裁员规模超过5.5万人。


“裁员”滚滚


惠普的裁员计划是不断加码的。2012年5月传出2014财年结束时裁员2.7万人的计划,当年9月扩大至2.9万人,2013年底又上调至3.4万人。在2014年5月,惠普再次修改计划,宣布在2015财年裁员4.5万人至5万人,惠普CEO惠特曼当时公开表示:“我预计本次裁员之后将不会有新的裁员计划。”颇为讽刺的是,在2014年10月惠普确认将一分为二时,又宣布将在执行分拆过程中再度裁员5000人。

  

为了摆脱业绩持续下滑的危机,惠普正在推进“分拆计划”:即在2015年11月1日之前将惠普分拆为“惠普公司”和“普惠企业”两家独立的上市公司。前者主营PC和打印机业务,后者主营企业专用的电脑服务器、数据存储设备、软件、服务业务等。

  

按照这个计划,中国惠普旗下的华三通信网络公司和中国惠普企业业务(包括服务器、存储、技术服务等业务)置入一家新成立的全资子公司——紫光华山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光华山”),待分拆完成后由清华控股注资51%,将紫光华山变为中外合资企业。

  

本土2700多名企业集团业务员工被要求8月14日前全部重签合同至紫光华山和另一家公司名下。由于重签合同条件设置的问题,导致数百名员工离职。

  

“裁员滚滚”的背后,是惠普业绩长期不振的现实。特别是在2011年9月前任CEO李艾科下台、现任CEO惠特曼上台至今,惠普进入持续下滑的通道。

  

2011财年第四季度至2015财年第三季度的4个财年、16个季度中,惠普营业收入除了2014财年第三季度实现1%的同比微增之外,其余15个季度都是同比下滑;净利润除了2013财年第三季度和2014财年第一、第二季度实现同比增长之外,其余13个季度都在同比下滑、甚至亏损;其中,12个季度是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双降,从未实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双增。

  

是什么导致了惠普业绩的持续下滑?多位受访IT业界人士都认为是,摇摆不定的公司战略。

  

我最摇摆

  

惠普原CEO马克·赫德自2005年开始在任5年,在其任期之内,惠普超越戴尔成为全球PC老大,营业收入由800亿美元增加到1146亿美元,并且花费将近200亿美元发起4项收购,让惠普成为更大的公司。但由于性丑闻事件,其被迫于2010年8月辞职。

  

马克·赫德的继任者是在任1年多的李艾科。李艾科先是表态不会分拆惠普、并将带领惠普向云计算转型,但2011年8月他突然对外宣布考虑分拆、出售旗下PC业务,引起内外一片震惊。

  

当时惠普考虑分拆、出售PC业务,意味着放弃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这就错过了“移动大风口”;惠普还收购过一个很受欢迎的软件产品WebOS,但李艾科2011年8月宣布放弃WebOS软件计划,但发起100亿美元收购软件开发商Autonomy,这也让惠普失去一个从硬件到软件的转型机会。

  

突然宣布分拆计划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引发惠普内外的混乱,惠普的一些高管被挖、技术人员流失、零售渠道的合作伙伴也转投联想、戴尔等。

  

此后,鲁莽的李艾科被惠普董事会“拿下”,惠特曼从2011月9月接任至今。惠特曼仍未解决战略摇摆的问题,上台之后,她也表态不会分拆惠普,认为惠普各项业务“在一起更好”。

  

她还对外发布五年战略:2012年是诊断期、2013年是重建期、2014年是复苏期、2015年是加速发展期、2016年成为行业领导企业。对照惠普惨淡的业绩,从目前看来,该五年规划无异于一个笑谈。

  

惠特曼任上,让外界印象深刻的,恐怕就是始于2012年的裁员计划,2013年第二季度惠普PC全球老大的位置被联想夺走,以及2014年10月重新提出的、被竞争对手讥为“出尔反尔”的惠普分拆计划。

  

惠普分拆为“惠普企业”和“惠普公司”,被认为是朝着企业级市场发力、转型。不过,惠普融合了系统、存储、网络、计算的硬件平台是业务亮点,但其面向企业级市场的转型绝不可能一帆风顺,因为在网络设备市场上,思科是领导者;在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市场上,联想和戴尔都在扩大自身市场份额;而在软件业务上,惠普的规模仍然较小,还面临着甲骨文等企业的挤压。

  

时间去哪儿了

  

在科技界有这样一种说法,2000年是一个分水岭,2000年以前是“PC时代”,2000年以后是“后PC时代”。

  

在“后PC时代”,科技巨头们的兴衰和成败,既令人惊叹,也令人唏嘘。

  

2011年既是“蓝色巨人”IBM百年华诞的年份,也是IBM首款PC诞生30周年的年份。曾参与IBM首款PC研发的工程师马克·迪安在这一年说了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他既对参与开发IBM第一台PC感到自豪,也对2005年IBM决定放弃个人电脑业务感到自豪。

  

让马克·迪安真正自豪的,其实是IBM的成功转型。IBM可能是整个科技界最早由硬件向软件及服务转型的公司,背景是1991年至1993年间,IBM累计亏损162亿美元——相当于每天亏掉1480万美元,然后在路易斯·郭士纳和彭明盛的带领下,走上不断转型、创新之路。到2011年,IBM宣布其收入的21%来自硬件、23%来自软件、56%来自服务,这也成为IBM成功转型的主要路标。

  

曾经的全球PC老大——戴尔,在2006年PC出货量被惠普超越之后,也加快了转型步伐。2007年迈克尔·戴尔的复出,是戴尔转型的分水岭。迈克尔·戴尔提出“再造戴尔”计划,目光瞄向以前不曾重视的企业级市场,向IT服务综合方案提供商转型。目前,戴尔转型已见成效,据2015财年第三季度财报,在戴尔营业收入版图中,台式机部门和移动部门占比降至37%,移动部门、服务器和网络部门、存储部门、服务部门、软件和外设部门占比分别达到26%、10%、3%、9%和15%。

  

联想在2004年接手IBM的PC业务之后,经过了近十年奋斗,终于在2013年第二季度超越惠普称霸全球PC行业。以2014年1月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业务以及IBM服务器业务为标志,联想向智能终端和企业级市场转型的路径得以强化。

  

不过,目前联想的转型仍未见显著效果。根据2015、2016财年Q1财报,联想个人计算机业务收入占比仍高达68%,包含联想及摩托罗拉业务的移动业务占比约20%,包含Think服务器及System X的企业级业务占比约10%。

  

对照IBM、戴尔、联想转型经验,惠普在连续亏损4年以后、失去全球PC老大宝座两年以后,才实质推进以一分为二为标志的转型,在速度上实在是太慢了。战略摇摆造成惠普在在各个细分领域都面临竞争对手的围追堵截,这消耗了惠普转型的胜算。


(李正豪)

我也说一句

已经有条评论

全部评论

    上一篇:复制京东模式,美团能否复制京东的运气?

    下一篇:中海油渤海湾漏油追踪:51%的责任如何兑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豆瓣网 微信

    请先来登录吧

    没有经营者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请先来注册吧

    已有经营者账号?立即登录

      报名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

      加入班级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